中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 成都双流连续17年居首

04.12.2013  10:27

 
小区中随处可见的健身设施。

 
功能齐全藏书众多的图书馆。

 
双流的城市风光中不仅有高楼大厦,也有山水绿意。

5年时间,双流县在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的排名由33位跃升为第9(本报昨日报道)。

与其他评价体系的标准所不同的是,这一综合实力的评价标准不是唯GDP论英雄,而是更看中城市的科学发展,旨在通过树立科学发展的典型城市,让双流发挥榜样力量,引导更多中小城市践行科学发展的道路。

围绕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评价指标体系,本报连续两天走进双流城乡,对“双流跻身中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前十名”予以解读。

关键指标 经济发展

“2012年,双流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五大兴市战略’,按照‘跳起冲高、高位求进、领先发展’的工作基调,大力实施‘一主线三战略五加强’发展思路,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79.07亿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连续17年位居四川省“十强县”榜首,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全国百强排名跃升到第18位,入选2012中国县(市)级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

创新驱动

小流片瞄准国际大市场

穿上从头裹到脚的防尘服和橡胶手套、口罩、鞋套,经过一道风门全面除尘后,才能进到四川飞阳科技有限公司(下简称飞阳)最核心的流片车间。车间的“平面光波导芯片工程化平台”,今年在省经信委组织的专家鉴定会上,中科院专家赞其“填补了国内空白”。

流片属平面光波导芯片生产的关键环节,这一技术过去一直掌握在欧美、日韩、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同行手里。”飞阳公司创始人李朝阳说,国内的科研机构、企业要流片,需要报送国外,整个工程下来要花大半年时间。现在,飞阳掌握了这一核心技术,能提供全程一站式的服务,只需要2-3星期就可以完成流片,且价格比国外更优惠。

李朝阳是“千人计划”从美国引进到双流的专家,他开创了用半导体工艺做集成器件的方法,产品既好又小还便宜,很快占领了市场的半壁江山。他还利用在国外时积累的资源,更深度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

李朝阳的成功,是近年来双流县加快打造科技创新体系,推动“产、学、研、政、金”融合的成果之一。

天府新区

高端产业聚集发展后劲

9月18日,在西航港的一片工地上,双流县县长周先毅宣布:天府新区19个工业项目正式动工。

这次集中动工的协议总投资130.5亿元,动工项目涵盖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及创新研发五大产业集群。项目全面建成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142.8亿元,年销售收入129亿元,年税收7.8亿元。

从脚下这片土地出发,12分钟可抵达机场,25分钟就可以到达天府广场。”扬子江药业集团总经理蓝海说,去年10月,集团与双流县政府签约,投资15亿元在西航港经开区建设扬子江药业集团西南总部基地,项目全面建成投资五年后,预计可实现年产值50亿元,销售收入45亿元以上。

扬子江的项目只是其中之一,充满活力的双流县,已聚集亿元以上工业重大项目144个,总投资额超过1100亿元,为县域经济保持加快发展、领先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近年来,双流县始终坚持以产立城、产城融合,着力高端产业引领、科技创新驱动和重大项目支撑,一大批支撑产业发展的重大项目建成投运,产业倍增动力和吸聚能力大幅提高,增强了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支撑。

关键指标 社会进步

“我们始终牢记双流作为全国县域经济百强县、全省县域经济排头兵和天府新区建设核心区的重大责任,提出了“科学发展、领先发展,加大投入、建好‘新区’,群众殷实、实现和谐”的基本取向。2012年,双流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8605元,增长 15.5%;农民人均纯收入12262元,增长13.4%。”

发展教育

率先免除高中生学费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09年起,双流县率先在全省启动免除高中教育阶段学生学费计划,当年免除了双流籍丘区高中(含中职)学生学费。2010年秋,免除了双流籍农村高中(含中职)学生学费。2011年秋季,惠民政策扩大到了所有高中阶段的双流籍学生。

目前,双流县为双流籍所有高中生免除了学费。此外,还免除了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信息技术费、课本费、作业本费和寄宿制学生住宿费,成为中国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县。

如果不是政策好,我可能根本没机会上北大!”黄龙溪籍学生魏刚家庭并不富裕,2006年,靠拉三轮车为生的父亲查出尿毒症,巨额医药费让他的求学路蒙上了阴影。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下,有关部门不仅为魏刚父亲解决了大部分医疗费用,同时还提供了最低生活保障,帮助一家人克服困难,最终魏刚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北京大学。

通过深入实施教育惠民工程,双流县让城乡孩子公平享有受教育的机会。全县构建了完善的教育资助体系,兑现了历年来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绝不让一个双流学子因家庭贫困而失学,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享受优质教育机会”的庄严承诺。

经营农场

农民带动一个村发展

往这边走!慢点儿……”12月1日下午,彭镇羊坪村的一个葡萄园里,谢建民正忙着接待游客。成都人最爱追逐冬日的阳光,这一天,他的葡萄园接待了上百位专程来晒太阳的游客。

这样的生活,很多年前我都不敢想。”谢建民说,他和妻子没技术没文化,摞下土地到成都的建筑工地打工,两口子从早忙到晚,每个月收入3000元左右。2004年,他琢磨着用自家的几亩地干出个名堂,和另外几个朋友先去浙江考察现代农业,基本确定了发展家庭农场、搞葡萄园的思路。2006年,在政府的支持下,他和朋友合伙,流转了村子里100亩土地,走现代观光农业路线。

3年后,我的葡萄园开始收获了。”谢建民说,由于他走的是“高大上”路线,引进的都是“美人指”等稀有品种,成为成都市首家引进该品种的葡萄园,2009年,“美人指”一上市,就受到消费者热捧,当年实现销售收入80万元。此后的葡萄园和农家乐生意,就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在他的带动下,村子里还“”出了4家家庭农场,每年农民不仅能收获土地流转收入,还可以在家门口打工挣钱,改变了整个村的模样。

华西都市报记者席秦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