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强则底部实
——构建多点多极支撑的牢固基石(上)
嘉宾
杨秀彬 省委农工委副主任
张成明 省政府参事、省县域经济学会会长
郭晓鸣 省社科院副院长
在四川的经济版图中,经济总量占比超一半的县域经济无疑是底部基石,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县域经济的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在全省的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大局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县域全面小康的目标在全省全面小康的目标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本报近日邀请专家学者和省级有关部门负责人对此进行了探讨。在他们看来,在当前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增长动力切换的大背景下,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打造县域经济“升级版”的要求十分迫切。
□本报记者 李龙俊 王丹
夯实底部 县域经济要加速
记者:当前我省不断强调提升县域经济发展力度,为什么?
杨秀彬:对县域经济的发展,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县域是我省经济最基本的运行单元,我省135个县(市),辖区面积占全省的90%以上,户籍人口占全省的70%以上,经济总量占全省50%以上。县域经济发展好了,就夯实了发展基础,这对我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具有基础性意义,所谓“郡县富,天下足”就是这个道理。
张成明:纵向比较,我省县域经济发展速度不错,但横向比较,这个经济基石就显得有点弱。我省县域经济整体规模偏小,全省县域平均人口是全国县域的1倍多,但生产总值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70%,与江苏、浙江等地县域比较,规模更小。另外,财政水平、产业水平、城镇化水平等也偏低,县域的差距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省际的差距。要缩小差距,加速打牢县域经济的基石至关重要。
郭晓鸣:差距也是机遇,更是发展的空间。尤其是在目前宏观经济整体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县域经济稳住阵脚,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步伐,能对整体经济形成底部支撑,县域强则底部实,县域经济此时更该快马扬鞭。
同步小康 急需补县域短板
记者:到2020年我省将实现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省欠发达的县域要同步小康,难度不小。
张成明:我省到2020年要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县域就需要与全省同步小康。但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是,整体发展水平不够,县域之间发展差距也极大。成都平原经济区县域经济发展一马当先,丘区县经过多年的发展也取得很好的成绩,但盆周山区县域和少数民族县域发展相对滞后。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县域后发需要有高速度。否则,这些区域的经济可能就会像木桶效应中的短木板,对2020年我省实现与全国同步小康形成制约。
杨秀彬:对于实现同步小康而言,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有全局意义。我省70%多的人口生活在县域,县域不小康,同步小康难以实现。其中,值得关注的是我省存在四大连片贫困区,涉及到80多个县,这是我省实现同步小康的工作难点和重点。这些县域的经济更应该加速发展,补齐同步小康的短板。
转型升级 县域是前沿阵地
记者:当前全省已进入转型才能更好发展的关键阶段。县域经济在这个关键阶段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杨秀彬:毫无疑问,县域经济是全省转型升级战役的前沿阵地。从县域自身发展情况来看,其面临的转型任务很重。县域第一产业比重偏高,工业、服务业发展方面存在先天不足,在科技创新、金融创新、新兴产业比如电商等方面步子也偏慢。必须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才能跟上全省节奏。从我省转型升级的整体进程看,不少全局性的转型升级难题需要在县域破题。比如,提升县域经济的发展质量和速度,对于破解“三农”难题具有根本意义。
郭晓鸣:县域也是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前沿阵地。目前我省100多个县(市)城镇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0多个县(市)工业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县域不仅是“两化”加速推进的“动力源”,也是探索“两化”如何更好互动、城乡如何更好统筹的“实验室”。
张成明:这对县域经济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少县域领导拍脑袋决定发展什么,导致产业无特色。“升级版”的县域经济要回到充分尊重市场需求、充分吸收基层群众的智慧,同时还要兼顾环境保护上来。
原标题: 县域强则底部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