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个“超级县城”升级为大城市,带来何种发展启示
4个县级市成了大城市。
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近日,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制的《2020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共有105个大城市,包括7个超大城市、14个特大城市、14个Ⅰ型大城市以及70个Ⅱ型大城市。其中,江苏昆山、浙江义乌、浙江慈溪和福建晋江4个县级市被定义为Ⅱ型大城市,引发广泛关注。
“小马拉大车”,4个县级市的人口优势
这个划分是基于城区人口的数量而定。按照住建部的规定,城市分为五类七档:城区人口1000万以上城市为超大城市,500万~1000万为特大城市,而300万~500万的I型大城市和100万~300万的Ⅱ型大城市并称为大城市。
这里需要普及一下什么是城区人口。所谓“城区”是指在市辖区和不设区的市,区、市政府驻地的实际建设连接到的居民委员会所辖区域和其他区域。城区人口是这个区域内的非农人口。近年来,“县改区”与“市改区”的大潮,让这一数据争议颇多。
以苏州为例,地级市域概念下(含昆山等下辖市县)的苏州常住人口为1274.83万人,是个妥妥的千万人口超大城市,但是,其城区人口(不含昆山等下辖市县)为399.12万人,只是个Ⅰ型大城市,其下辖的县级市昆山城区人口为141.43万人,为Ⅱ型大城市。
这就出现了所谓的“小马拉大车”现象,即地级市中心城区人口与下辖县级城区人口相差不大、有的甚至还不及的现象。浙江地级市金华就是典型,在此次的大城市名单中未见金华市,而其代管县级市义乌却因城区人口达到118.42万人而成为Ⅱ型大城市。
这样的现象同样出现在了另外两个县级市与地级市的比较中。宁波市城区人口为360.88万人,为Ⅰ型大城市,其代管县级市慈溪城区人口为106.19万人;泉州市城区人口为135.4万人,为Ⅱ型大城市,其代管县级市晋江城区人口达到101.25万人,同为Ⅱ型大城市。
▲晋江正在建设中的综合产业园区。图/晋江市政府网站
“超级县城”的成长之路
这四座县级城市之所以能突围成为人口大城市,与其发达的产业、雄厚的经济实力关系密切,有产业就能聚集人口。江苏昆山、浙江义乌、浙江慈溪和福建晋江均位列2021年我国GDP十强县,也是中国县域经济的代表。在各类与县域相关的排行榜中,这四座县级大城市均名列前茅。
尤其是产业发展方面。昆山是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基地,义乌是全球小商品制造集聚生产基地,慈溪是小家电全产业链生产制造基地,晋江是运动服饰与运动鞋生产制造基地。同时,由于地处沿海地区,四个县级大城市的进出口总额都超过了千亿规模,这样的开放型经济模式是很多地级市都无法比拟的。
事实上,这些县级大城市我们可以定义为“超级县城”,他们的发展已经脱离了传统意义上的县域经济或县城城镇化概念。他们从小县城逐渐通过县域经济发展成长为大城市的过程尤其是公共服务配套的实现,或许值得其他地区发展县域经济和县城城镇化借鉴。
但在新的城市群、都市圈发展阶段,这些超级县城的发展路径更需要纳入大城市自身的发展体系当中去进行产业链的匹配和功能定位。
如果从行政体制上的发展来说,这四座县级大城市的最好归宿是“撤县设区”,但目前来看,在新的“撤县设区”政策出来之前,这一路径已被封堵。“严控撤县建市设区”,被列为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且“严控”成为明确的基调,而不再是之前的“慎重从严”。因此,不管从自身实际情况还是未来区域发展看,对于县级大城市或其所在地级市来说,撤县设区显然不是其首要思考的问题,不过,两者之间的软性打通正在进行。
比如苏州近年来提出了推动全域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就是在无法将其下辖县市撤县设区的前提下,树立“大苏州”思维,加强主城区与昆山等各板块之间的交通与产业联系。过去由于主城区与下辖县市之间的关系并不紧密,各自为政,中心城区向心力较弱,影响了苏州在全国的竞争力。
在这样的大战略下,昆山的发展路径也非常明确,即融入苏州主城。苏州主城的苏州工业园区向东连接昆山,而昆山以昆山高新区为支撑,向西实现产业与空间融入苏州主城区。
金华与义乌两座城市的城区距离稍远,但这些年已经透过“共建都市区、全域同城化”的金义一体化战略,以金义新区的空间开发模式实现了城区连接,并且罕见地在人口规模并不多的情况下实现了轨道交通金义线与两个城区的连接。
在宁波,位于慈溪市的杭州湾新区已经被纳入宁波前湾新区的规划和管理当中,这个新区的规划面积高达60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在2035年要达到125万人。
显然,通过产业连接、交通联通,以一种跨行政区的空间开发模式,走融合发展之路,或许比单独的“撤县设区”更符合未来城市发展趋势。由此而论,4个县级市的发展之路,或许提供了另一种大城市的成长路径。
责任编辑:张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