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江县:“七大体系”构建城乡水务一体化
近年来,通江县以“兴水、治水、供水、净水、节水和投融资、能力建设”为重点,从七个方面全面构建“旱能浇、涝能排、污能治、水更清、河更畅、人水和谐”的水务保障体系。
一是以兴水为重点,构建水资源保障体系。针对全县工程蓄引提水能力底,人均拥有工程水资源量不足100立方米的现实,从“十二五”期以来,着力加快了青峪口、泥溪大型水库、二郎庙、湾潭河、草庙子、案家沟中型水库,方田坝、芋子沟小型水库为重点水源工程的“八库”建设。
二是以治水为重点,构建平安水务保障体系。全力抓好抓实城乡污水处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防洪减灾能力提升、水土流失治理“四大工程”。
三是以供水为重点,构建城乡供水保障体系。加快县城在建的日供水能力3万吨的新水厂建设,确保年底全面投入使用;加快以二郎庙水库为县城饮用水水源点的引水工程建设和县城5万吨新水厂建设,力争2016年底投入使用;加快以湾潭河水库为县城第二饮水水源点的第二水厂及管网工程建设,力争“十三五”末县城日供水能力达到9万吨,形成县城规划区内东西两座大型水厂保障县城30万人饮水的供水保障格局,彻底解决县城饮水安全问题;加快乡镇场镇供水工程建设,“十二五”末完成35个乡(镇)的供水问题,实现日供水能力5万吨;“十三五”末,彻底解决48个乡镇场镇供水问题,实现日供水能力8万吨,彻底解决乡镇场镇居民的饮水难问题;“十三五”末,全面解决524村的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全县新增蓄引提水能力2亿立方米,农田灌溉用水“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四是以净水为重点,构建水生态保障体系。抓好水源地保护工程建设,科学划定县城、乡镇、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配套建设水源保护区的保护设施,积极建设和发展水源保护区生态涵养林、水源保护湿地工程;严格落实河流水资源保护,在饮用水源保护区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五是以节水为重点,构建社会节水保障体系。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强水资源管理,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确立和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指标管理;严格落实水资源论证制度,按照审批权限,重点对各项工程建设项目实行水资源论证审批和监督管理制度,把水资源论证作为项目审批、核准和开工的前置条件,把“三条红线”指标和规划控制指标作为水资源论证的前置要求,逐步落实“红线”计量控制措施,制定用水量计划管理指标和排污总量控制指标,超“红线”严厉处罚,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健康发展。
六是以改革投融资体制为重点,构建水务投融资保障体系。坚持走项目为载体,资源换资本、资产换资金的办法,破解投入瓶颈问题。加快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盘活现有国有水利资产,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撬动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
七是以自身能力建设为重点,构建人才支撑保障体系。通过人才引进战略,积极引进紧缺水利专业的优秀高校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体系,大力培养基层水利建设的“土专家”、“领头羊”;通过技能培训、警示和法纪教育,不断提升水务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服务能力、拒腐防变能力;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切实把水务队伍干部职工的工作行为规范到规定程序之中,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现水务干部队伍政治清明、作风清廉、干部清正。
发布者: 信息中心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