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以"走出去""请进来"方式 助推三大发展战略

28.06.2014  20:12

  我省以“走出去”、“请进来”方式,重点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高层次人才,助推“三大发展战略”——

  上个月,两个消息引人注目。

  5月14日,省委组织部、省国资委联合发布公告,24户省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面向海内外市场化选聘39名中高级专业管理人才,拉开我省集中开展国企人才市场化选聘探索大幕。

  时隔一周,18名中央金融机构专业骨干来川挂职两年。

  四川为何求贤若渴?为何能吸引各行各业的人才汇集?

  坚持需求导向 面向全球引进高层次人才

  走进成都奥泰医疗系统有限责任公司,只见一片忙碌景象。

  去年10月,该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新一代1.5T超导磁共振设备卖到美国马里兰州的医院,开始与欧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竞争。而此前,中国的超导磁共振设备已依赖进口20多年。

  这个由海归团队创办的公司,落户成都只有短短不到9年。“是四川省和成都市求贤若渴的态度打动了我们。”作为国家“千人计划”、四川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美国通用电气医疗集团全球副总裁邹学明博士在2005年带领20余名海归专家到成都创业,“当时我们比较了好几个城市,从政策、财税、人才支持以及政府服务来说,成都得分最高。

  我省人才引进工程从一开始就强调要围绕全省发展战略目标,坚持需求导向,以“走出去”、“请进来”方式,主动出击,面向全球引进我省产业所需高层次人才,重点引进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产业、带动新兴学科的高层次人才,助推“三大发展战略”。

  不沿边、不靠海,西部内陆城市成都尤其匮乏高端领军人才。为改变这一局面,从2011年起,成都市本级财政每年拿出1.2亿元专项资金,并引导区(市)县设立6.3亿元资金,给予高端人才和顶尖团队50万至500万元不等的资助,同时撬动天使基金、风投基金等近50亿元社会资金跟进扶持,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投资的多元投入体系。

  重视人才换来倍增效应。截至2013年底,“成都人才计划”引进的184名专家手握566项发明专利,所在企业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378亿多元,创造税收34.6亿元。

  保姆式服务 解人才后顾之忧

  2007年,李若林博士团队4位博士均在美国硅谷的英特尔、威科、西数等国际一流公司从事光通讯或管理工作。因为同样的报国心,他们不约而同地想回国发展光通讯产业。

  同年,偏居内陆的宜宾面向全球网罗“掌握核心关键技术,拥有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高端人才。此后两年,四人前后三次到宜宾调研。“我们了解到四川信息产业正在迅速崛起,配套产业发展的基础较好。”李若林说。

  2009年10月,宜宾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积极协调市工商局、市地税局、市质监局、市公安局等部门,短短一个月,4位博士创办的马尔斯公司从注册到成立顺利完成,成为宜宾五粮液集团旗下环球子集团公司的一员。“让我们感动的是,宜宾市各级领导或亲自到现场,或经常电话沟通,全程帮助我们解决在资金、亲人来川、医疗住房等方面遇到的困难。”目前,马尔斯公司自主设计研发的可调谐激光器、高功率窄线宽激光器、硅基V形槽芯片等多个产品均已成功问世,填补了国内企业在高端光电芯片器件市场的空白。“四川让我有了家的感觉,细致周到的服务让我能安心投入科研工作,没有了后顾之忧。”李若林说。

  延伸阅读

  引进来

  据初步统计,2009年以来,在省委组织部“千人计划”(原海外引才“百人计划”)的示范带动下,各地出台引才政策437个,启动实施引才工程和计划301个,累计投入引才资金逾16.22亿元,引进高层次人才2.9万余人,产生了“引进一个人才、聚集一个团队、发展一个学科(专业)、兴起一个产业(领域)”的“裂变”效应。我省还以产学研项目合作为纽带聚集人才,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136个,共引进进站院士69人(其中省外院士51人),进站专家643名。工作站合作开展的340余项科技项目,为企业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近100亿元。

  留得住

  我省各地积极构建长期、短期、青年和团队项目“四位一体”的引才格局,制定“11项特殊优待政策”,编印《“千百人计划”引进人才服务指南》,帮助引进人才尽快熟悉国内环境和办事流程。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分别设立引才专项办、“千人计划”服务窗口,对引进人才实行跟踪服务。近3年先后协调解决居留和出入境、落户、购买住房、子女选学等问题248人次,就办理外专证、医疗保险、驾照更换、申请项目、创办企业等方面提供咨询服务1100余人次。

  本报记者 周前进

  原标题:求贤若渴的四川打动八方俊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