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药企向制剂转型成必然

04.04.2014  12:43
核心提示:一边是产能过剩、供过于求的行业现状,一边是来自其他国家的贸易调查,“转型”已经成为原料药企业扭转生存困境的必然选择。     传统大宗原料药过去十年的黄金时代,正随着产业升级而被终结。

  根据工信部最新发布的2013年医药工业经济运行分析显示,去年医药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主营业务21681.6亿元,同比增长17.9%,化学原料药同比增长13.7%,连续第二年成为增长最慢的子行业。

  一边是产能过剩、供过于求的行业现状,一边是来自其他国家的贸易调查,“转型”已经成为原料药企业扭转生存困境的必然选择。

  原料药行业持续低迷/

  公开信息显示,我国发展的传统大宗原料药以青霉素系列、维生素系列和解热镇痛类为主。由于技术门槛较低,大量的竞争者加入大宗化学原料药。

  随着上世纪90年代全球原料药产业转移,在以高污染、高能耗为代价换取低成本的推动下,我国发展为全球最大的化学原料药生产国和出口国,严重的产能过剩导致价格战频发。其中,青霉素、维生素C占据了50%以上的国际市场份额。

  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许铭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传统大宗原料药贸易遭遇多重困境,将长期处于下行通道。“大宗原料药行业产能过剩严重,再加上出口需求降低,国家的‘限抗’政策对抗生素需求造成影响,再加上来自印度、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低价竞争,原料药生产企业必须转型。”

  此外,原料药近年来还频繁在国际市场遭遇的“双反”调查。“价格高了,就是反垄断;价格低了,又是反倾销。过去几年,针对中国原料药的国际贸易调查不断增加。”许铭如是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

  工信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利润总额为284.7亿元,利润率为7.45%,同比增长0.02%,行业平均水平为10.13%。上海证券分析师认为,由于行业整体供求态势并未发生重大的变化,就目前上市公司收入和利润增速来看,原料药行业盈利前景依然欠佳。

  记者注意到,受主导产品维生素E市场需求疲软和竞争激烈的影响,浙江医药去年净利润同比下滑46.72%。

  各大药企纷纷向制剂转型/

  许铭指出,出口下行只是大宗原料药行业低迷的表面,调整产业结构是更为紧要的问题。“大宗原料药属于粗放型的低附加值产品,目前国家鼓励的原料药升级方式是,中间体生产企业向原料药领域转移,大宗原料药向特色原料药转移,特色原料药向制剂转移。”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环保和产业升级的双重压力下,东诚生化、海正药业、金城医药等原料药企业纷纷通过研发、收购向制剂企业转型。

  国内最大的化学原料药生产企业石药集团(01093,HK)年报显示,石药集团去年实现营业收入99.49亿港元,同比增加139.94%,其中成药收入57.54亿港元,创新药收入达到19.21亿港元,较去年增长49%。反之,抗生素与维生素C的盈利水平拖累了石药集团的业绩,两者的收入分别是24.46亿港元、11.16亿港元,前者仅溢利5393万港元,后者亏损1.36亿港元。

  石药集团董秘张赫明向记者介绍,10年前,石药集团原料药与制剂药销售比重为7:3,通过多年的战略转型和研发投入,现在两者的营收比例为3:7,创新药是主要利润来源。今年,石药集团将在战略基础上对肿瘤药物等高附加值的仿制药、一类药做进一步深化,尤其是抗肿瘤药物方面有所布局。

  无独有偶,浙江震元的制剂转型之路也效果明显。年报显示,201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0.18亿元,同比增长11.36%,实现净利润6443.81万元,同比增长35.17%。其中,制剂销售首次超越原料药,成为公司制药业务的主要利润点。

  浙江震元在年报中表示,在公司加大制剂销售力度的背景下,2013年制剂实现销售收入1.79亿元,同比上升23.3%;原料药方面,因产品结构老化、“限抗令”的持续影响及大宗原料药竞争激烈等,原料药销售出现较大下滑,2013年销售收入1.65亿元,同比下降21.33%。

  “原料药企业要加强研发,通过强仿或收购来找到具有竞争力的产品群。当然,企业不能一味地为了生存就扎堆转型仿制药,还是要在产业引导下有序竞争。”许铭表示,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可提供适当的引导,帮助企业转型。

  北大纵横管理咨询集团高级医药合伙人史立臣此前建议,原料药生产企业转型最好是顺着原料药产品的方向进行产业链延伸,即自己生产的制剂以自己生产的原料药为主,这样就形成了转型成本较低的闭循环转型路径,还可降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