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岁钱:中国人春节里的甜蜜与负担

31.01.2014  22:40

新华网合肥1月31日电(记者 蔡敏)派发压岁钱是中国春节里的传统民俗,小小红包传递了祝福与感恩,也为节日增添了趣味和喜庆。在“七零后”、“八零后”和“九零后”不同年代的中国人身上,红包进进出出,人情兜兜转转,演绎出不同的温情故事,有甜蜜,也有负担。

家在合肥的陈丽是一位人到中年的“七零后”妈妈。每到春节,上有老、下有小的她要分别去婆家和娘家拜年过节。“家里亲戚朋友多,春节出去拜个年,不仅要给长辈送礼,还要给晚辈红包,粗略计算一下,光压岁钱就要花去五六千元。”陈丽略带无奈地说。

谈到女儿收到的压岁钱时,陈丽表示,自己不会用这笔钱来实现“收支平衡”。“我从2010年起就开始帮女儿存压岁钱,打算等她到十六岁时一起交给她。

传统意义上的压岁钱通常由长辈派发给晚辈。如今,也有不少“八零后”背其道而行之。“八五后”的罗灵鲲是上海交通大学在读博士生。马年三十晚,他给外公、外婆包了一份厚厚的红包。年迈的外公、外婆收到这份来自外孙的“礼物”,倍感欣慰。

小时候外公、外婆总是给我压岁钱,读博士期间虽然收入不多,但也要尽份孝心。”罗灵鲲说。

相较于“七零后”可以通过孩子收到的压岁钱来缓解开支压力,很多还没孩子的“八零后”在压岁钱上则基本属于纯付出,经济负担无疑更大。

年三十收到了不少压岁钱,我打算用这笔钱带爸妈去短途旅游一下。”“九零后”的硕士生蒋雪瑶开心地说道。独生女的她每年都能收到来自爷爷奶奶的压岁钱。去年,她用这笔钱给妈妈买了一部新手机。今年,她则打算用这笔钱来个全家黄山三日游。

再有两年,蒋雪瑶将步入社会,届时也将给自己的晚辈红包,对于这种转变,她满怀期待。“小时候,逢年过节,最期待的就是压岁钱。有了经济收入后,我也想传承这份温情。”蒋雪瑶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