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大职业倦怠症遍及各行业 专家:做第二也挺好
“哪怕生病也不想上班”、“不愿与人说话,有种消极怠工感”、“不停地换工作,却没一个感到舒心的”……如今,职业倦怠感像流感一样,传染给很多人。业内专家表示,工作压力适量,可以让人挑战自我,而超越极限的工作会损害心血管,影响免疫系统。有了职业倦怠感后,人可能会出现暴躁易怒、焦虑不安、失眠抑郁等症状,需要引起重视。
职场里的“倦鸟”
“如果我的业绩不能达到一定的数额,薪水就得不到保障,工作岗位也要受到影响。”王淼是吉林省某保险公司的业务主管,现在她每天都要面对这样的考验。大学毕业后她一直在外打拼,5年多来,从未停止过工作,迫于业绩的压力,每天处于焦虑状态。“现在我每晚靠安眠药入睡,不想上班,就想逃避工作。”王淼告诉半月谈记者,自己的厌倦情绪越来越严重,经常发脾气,甚至影响到家人的生活。
在长春一家杂志社工作的小张,每周一从迈进办公室开始就觉得心情郁闷。他说,4年来,每月出刊前都会感到紧张得透不过气来,其他时间也是索然无味,每天的程序从不改变,他觉得这份工作并不适合自己。
“工作了10多年,突然发现自己不会玩了。”王诚是一位网络工程师,近年来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使他一时难以适应,总是担心自己技术总监的位置会被人取代。今年34岁的他,头发已经开始大量脱落。
半月谈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前,职场“倦鸟”现象已经十分普遍。职业倦怠,这种最初只是特指医护辅助行业员工由于过度劳累而导致的疲怠感,在当下已遍及各个行业。
长春市心理医院副主任医师燕利娟表示,与过去相比,现在年轻人似乎更容易出现职业倦怠感。据了解,目前近50%的职业倦怠者参加工作未满5年。28岁以下人群中,35%出现了职业倦怠感,其突出表现就是不停地换工作,有的平均一年半换一个工作。
“在工作中不能得到自我提升、工作缺乏挑战性、职业负担过重等都让他们感到有压力。”吉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负责人表示,社会就业压力增大,企业竞争压力增大,使得职业“倦鸟”大量产生,并且成为企业发展的阻力。
“一个企业如果有几个‘倦鸟’跳槽,就会传染并影响其他职员的工作情绪,现在这是企业管理最头痛的事情。”某上市企业老总感叹道。
多重因素致倦怠
燕利娟告诉半月谈记者,在其接待的咨询者中,因职业倦怠造成焦虑和抑郁的比例越来越高,其中年轻人占主体。“除了受工作性质和工作环境影响外,很多人是自己的原因造成的。”她说,患上职业倦怠症者,大多属于完美型人格,方方面面都要求自己做到最好,让别人赞美自己,其实他们的心里感觉到很苦,很累。
“年轻人都想尽快出成绩,争强好胜是病因。”长春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郑晓华认为,职业倦怠年轻化的根源在于基础教育。他说中国目前的教育都要求孩子们做到最好,每个学校、每个班级考试都在排名次,追求升学率。激烈竞争的环境使孩子们的心理健康受到影响。
心理专家认为,太爱竞争也是一种心理障碍――它融合了强迫、自恋、妄想、偏执等症状。它会影响一个人的性情以及和他人的关系。随着时间推移,严重者会引起家庭破裂,造成和他人关系僵滞,甚至给患者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凭什么让年轻人尊重老同志,凭什么重活、累活就该年轻人分担,为什么我一个重点大学毕业的不给重要课题……”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以自我为中心也导致很多年轻人不能适应职场氛围,由此产生对职业的倦怠。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马少华表示,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强于别人,其实是一种心理失衡的表现。
职业咨询师董一鸣认为,在现今以社会等级地位和物质财富占有度作为重要衡量标准的情况下,职场里的焦虑感和倦怠感会加速到来。
燕利娟告诉记者,很多人由于工作压力过大、缺乏自主性、薪资待遇不符合期望、职场人际关系复杂等原因,也会变相引发职业倦怠症。“这些咨询者感到特别紧张和焦虑,他们把所在单位或工作环境描述得十分糟糕。很多人认为在单位一刻都停留不了,一些人甚至出现自杀倾向。”
能做第二也挺好
业内专家表示,很多职场人员对于职业倦怠往往视而不见,以为像感冒一样能不药而愈。“事实上,不找出真正原因,往往会让自己越来越不快乐,严重的话也许会患上抑郁症。”燕利娟表示,不少咨询者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人工作效率低下与意志力脆弱所导致,只要自己一天没有崩溃,这些内心的沉重负担与隐痛就不会被人知晓,慢慢就会好起来的。
“如果压力得不到释放,走不出自己内心的困惑,时间长了容易患精神抑郁,甚至导致更严重的精神疾病。”吉林省仁爱心理学校校长赵会华建议,一些企业或机关单位应该关注员工的心理健康。
赵会华认为,企业应多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增强企业凝聚力。例如交友、娱乐等活动可以让职业“倦鸟”们的压力得以释放。此外,领导与员工的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关心下属,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给年轻人一些尊重和空间,也是让他们感到自信、快乐的方式。
心理专家建议,社会要对“倦鸟”们有支持系统,包括媒体的宣传和诊治的平台,要让“倦鸟”们对自己的职业倦怠症知道如何检测,如何预防。目前,全国拥有心理治疗师资格、能够给病人开出有效处方、签过职业保密协议的心理咨询从业者很少,因此要加强相关培训。
郑晓华表示,只有从小培养孩子勇敢、果断的性格,才能在未来的职场中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这种培养包括“干一些你并不擅长的新事物”、“不能在别人的阴影下生活,不以他人的坐标为坐标”、“不与人争,但自己要进取”等心理学知识。
“能做第二也挺好。”心理学专家认为,随着社会转型,每个人都要在心理接纳自己,不要总想着做到最好。太过争强好胜的人,在心理上容易受到冲击。
“我们的教育要进行改革,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健康、公平的竞争。”马少华认为,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竞争,孩子们才会拥有自信、平等、开放、自由、博爱的精神。未来,我们的社会才会减少更多的职业倦怠者。(记者 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