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实际GDP比公布的高 不必对放缓过分担心

21.10.2014  10:17

    三季度GDP今日公布,多家机构预测为7.3%

    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报告将于今日出炉,机构三季度GDP同比增速的平均预测值为7.3%。多位专家分析,国内外多项因素造成了三季度GDP增速放缓,预计四季度和明年增速将进一步放缓。

    十家机构中,给出最高预测值的前两家分别是上海证券的7.5%以及中信建投的7.4%;其次,申银万国、中金公司、交通银行、中信证券以及摩根大通五家机构均给出7.3%的预测值;预测值最低的为美银美林、方正证券和兴业证券三家机构。

    多项因素导致GDP增速放缓

    市场普遍分析认为,国内四方面主要因素导致三季度GDP增速下滑:一是去年三季度GDP基础较高;二是房地产调整传导至下游行业,并拖累固定资产投资;三是今年第三季度气温较高影响供电、工业生产等;四是前期增长比较快的汽车、智能手机等随着市场饱和度提升,增长动力由高速向中高速回归。

    从外部条件看来,全球疲弱状况还没整体转变,国际增长前景不够好。因此,在外需没有改变的背景下,我国的外贸出口恢复空间有限,对国外投资也有影响。

    明年GDP增速关键看就业和经济结构

    10月10日,社科院发布2014年中国经济秋季报告,预计2014年经济增速将达到7.3%,但是明年将只有7%左右。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处处长牛犁认为,连续三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的特征基本都是在不断的减速、下行中寻找一个新的平台,接下来的一个季度,乃至明年都大致如此。

    事实上,众多专业人士并不太为GDP数据下行担忧,就业数据、经济结构调整进展反而受到各方普遍关注。数据显示,截至前8个月,城镇新增就业人口970万,已经接近完成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00万的目标。

    此外,由于坚决不搞大水漫灌的强刺激,改革红利逐渐显现,中国经济陷入滞胀的风险明显下降。刚刚公布的9月份CPI同比增长仅为1.6%,重回1时代。

    10月8日,在国务院部门主要负责人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再次强调,经济运行总体保持在合理区间,改革效应不断释放,新的增长动力正在生成。“外界总有种误解,觉得7.5%是个‘底线’。但我早就说过,所谓‘7.5%左右’,就是高一点、低一点都可以,关键在于就业有没有增加,收入有没有增长。”李克强说。

    前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认为,中国未来将GDP增长的目标订在7.0%-7.5%之间的中高速较为合适,有利于保证就业和金融稳定。“十八大提出了到2020年时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水平在201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的目标,后一目标的实现要求2014-2020年间年均增长率为7.3%。把明年和‘十三五’期间的增长目标定在7.0%-7.5%之间,在外部的条件相对好时实现的增长率靠近7.5%,外部条件相对差时实现的增长率靠近7.0%,也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林毅夫说。

    不必对经济增速放缓过分担心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昨日表示,经济的超高速增长是“非常态”的,是不能持久的,不必对目前经济增速放缓过分担心。

    厉以宁说:“怎么来理解‘新常态’?经济的超高速增长是‘非常态’的,是不能持久的,这是一个规律。”厉以宁提出,应把硬性的增长指标改成弹性的预测值。中国多年以来一直像下死命令一样制定经济增长目标,这样做对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都形成了压力,而不顾经济增长的质量,也顾不上结构问题了,造成了被动。

    厉以宁说,可喜的是,现在中央已经在一些地方进行试点,先试验这个路,如果成功了,对我们经济增长和调结构是非常有好处的。

    对于中国经济增长率下降的问题,厉以宁认为,经济增长下降有许多原因,比如出口没有前几年那么旺了,还有一些过剩的产品也销不掉。此外,我们实际的GDP比统计公布的要高,而且年年如此。大家不要怕现在下降了0.2或0.1个百分点,我们要有信心。 据新华社、人民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