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访《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编审、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资本经营总监袁荣俭

15.10.2014  15:17

  在央视及各地方电视台热播的《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小平热”,此剧是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的献礼之作,由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四川省委组织、指导,北京华影文轩影视文化有限公司、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制作,共48集,投资约1.2亿元,历时5年创作完成。本剧以真实的文献资料作为基础,全景式地展现了1976-1984年邓小平的经历,包含粉碎“四人帮”,结束十年动乱,国家走上改革开放道路等重要史实。

  该剧播出后受到观众和业界的高度评价:“大胆触及以往很少触及的题材”、“宣传的味道比较少”、“一部值得80后90后看的剧”等评价见诸各大媒体。自8月8日在央视一套开播以来平均收视率超2%,每天吸引全国近6000万观众观看。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编审、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资本经营总监——我校政教系86级校友袁荣俭于近期接受了校友会的专访。


袁荣俭近照

   记者: 袁总监您好,很高兴您能接受来自母校校友会的专访,为什么文轩要拍摄这部电视连续剧?它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何在?

   袁荣俭: 邓小平是从四川走出去的世纪伟人。邓小平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是领导我们党开创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对这段实现伟大转折、决定中国前途命运、开辟新道路、展现邓小平同志丰功伟绩的历史,应该有一部厚重的、极具感染力的、高品质的影视作品来记录反映。这部剧的推出时间适逢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之际,面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当前有一些人对改革开放出现了不同声音,对邓小平在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也出现了不同声音,正因如此,我们更想通过一部电视剧,告诉大家我们今天的新生活是从哪里来的?怎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又是从哪里来的?怎样来的?通过重温党和人民共同走过的光辉历程,凝聚社会共识,坚定改革开放的旗帜不动摇,这是我们当初投拍《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部电视剧的初衷。然而,当代人写当代史,其难度可想而知  ,并且在多数人看来  ,这种浓郁的“主旋律”电视剧,几乎是“不好看”的同义语。在这样的情况下,初涉影视业的文轩果断投资、倾力打造鸿篇巨制《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源于自己对影视市场需求的专注研究和准确判断,源于家乡人民对小平同志深厚的感情,更源于文轩作为伟人家乡的文化传媒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正如中共四川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靖平在《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首发式上所说,四川是邓小平同志的家乡,为纪念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拍摄好这部影视作品对四川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通过这部剧我们能够更系统地回顾历史和关注当下,那个年代发生的事件,其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我们今天的生活和社会不是忽然冒出来的,而是源于这样一段历史的演进。我们不能脱离历史,去空洞地、理论化、理想化地评判现实社会和政治。要说这部作品最大的现实意义就是八个字:解放思想、攻坚克难。

  三十年过去了,中国社会面临许多新问题、新挑战,面对僵化的思想意识、固化的利益藩篱,我们需要小平他们在历史转折时期的勇气和视野,让历史告诉未来。无论对于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还是80后、90后,不同职业的观众都能在这部剧中找到感染和鼓舞他的东西,除了历史和政治方面,我们还能看到责任与担当,看到如何应对困难与挑战,看到家庭亲情的温暖。

   记者: 在剧本创作和拍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是怎么克服的?

   袁荣俭: 就剧本创作而言,正如该剧总编剧、邓小平研究专家龙平平所说,对刚刚过去的这段历史,有的已有定论,有的没有定论,有的虽然有了定论,但出于不同经历、不同认识,有人又主张重新审视,这本身就是很大的挑战。就表现手法而言,电视剧需要矛盾冲突来推动剧情,而矛盾冲突需要对立面。编剧刘贵军说:“我们常常会说邓小平最坚持实事求是,但要做到这点是非常不容易的,就当时来说,最大的阻力是‘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固守‘两个凡是’者大有人在。那么作为电视剧,该怎样通过故事情节、通过演员表演去展现这种存在于人们头脑里、观念中的阻力、冲突,就是一个天大的难题。”在种种困难之下,编剧团队绞尽脑汁,竭力让电视剧生动起来、好看起来。一是敢于直面政治、敢于揭秘过程。作为一部反映改革开放初期最高决策层人物活动的大剧,该剧大胆描写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之间的对话、工作,甚至是矛盾和命运;二是敢于虚构故事。编剧团队在铺陈邓小平等实线人物的同时,设计出一系列虚构人物,展现普通人和大时代紧密关联的命运变化和精神成长。这条虚线不但拉近了邓小平与普通百姓的距离,而且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人民生活、百姓期待、社情民意勾连,既深化了内涵,也增强了剧本的故事性、情节性。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剧本创作历时4年,8易其稿,拍摄历时112天,动用了多达500人的拍摄团队,场景大概有1000多个,服装出库17000多套,拍摄足迹从中央到地方,从工厂、学校  、军队到农村  ,还涉及美国、日本、新加坡及欧洲多国……足以想见,要完成上述高难度的拍摄任务实属不易,其间涉及大规模的选景、服装道具、背景搭建、人员和物资调度等等,这都不是一纸文件、一通电话、一台机器就可以轻松完成,而是从台前到幕后大家不辞辛苦地奔波  、精诚合作才得以实现。在长达6个月的后期制作中,这部作品还要经过剪辑、特效、调色、录音、配乐、合成等十几道工序的反复处理。在电视剧播出后,媒体报道中反复引用最多的一件事是:送往各级单位审查的光盘多达1万多张。而我们为这部电视剧在幕后所付出的努力,其实远非简单的数字就可以说明。

   记者: 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播出后社会反响热烈,作为投资方和制作方,对于该剧呈现出的效果您如何评价?您认为其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袁荣俭: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热播创下的收视“奇迹”,其实也在预料之中。首先,邓小平作为时代巨人,在中国人心目中至今仍有着巨大影响力。其次,制作团队强大。这部电视剧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共四川省委组织、指导,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制作,第五代导演吴子牛执导,马少骅、萨日娜、张嘉译、宋佳、印小天、何琳等众星加盟——集权威、专业与人气于一身,这部电视剧“火”得合理而必然。各种因素综合起来,造就了这部电视连续剧的品质——既具有史诗般的叙事规模和气度,又以平民的视角,全景式地展示那个历史转折时期,中国伟人以及普通民众的共同命运。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真实。许多观众被电视剧所打动,甚至一再落泪,这就是真实的力量!说明我们的时代需要这种真实的,直指人心的现实主义作品。这样的作品在我们这个年代实在太稀缺了!我们希望这样的作品能够引领一种新的风气或潮流,把严肃的态度,直面现实的勇气和时代正能量汇聚到我们的创作和传播中来。 

   记者: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部戏将大时代变革与小人物命运两条线融合交织,也让电视机前50、60后的观众们重温自己的青春时光。您作为四川师范大学政教系86级的毕业生,母校在您的记忆中是什么样的?在川师求学的四年有何难忘的人与事?对母校有什么想说的?

   袁荣俭: 在四川师范大学学习的四年,是我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我人格和认知的影响将伴随我一生。那个时候,读大学的机会相对较少,所以十分珍惜,那些人、那些景、那些故事都历历在目、终身难忘!最难忘的是母校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和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最激动人心的年代,自由、开明、多元的思想也激荡在大学校园,我们深受其泽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激励着每一个莘莘学子;当时学校办有业余美校,活动门类很多,几乎每个同学都参加了学生社团活动,我当时要组织系上的时事研讨会、还是校广播站的播音员、是学校辩论队的一员,课余活动丰富多彩。我一直认为大学时期参加上述活动是提升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一环,提高领导能力和责任感,本身就是大学教育不可或缺的部分。现在想起来,这些都得益于那个大时代,得益于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弹指一挥,二十多年过去了,母校今非昔比了,我想对母校说:“谢谢您、祝福您!”

   记者: 您是怎样走上经商这条道路的,有什么感受可与大家分享?

   袁荣俭: 离开母校,我教过书、做过公务员,最后辞职到了企业,其间到电子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院校充电。我们毕业时,还有大学生国家分配制度,所以职业规划还很陌生。工作二十多年了,有时也和老师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我个人认为有两点比较重要:一是一定要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职务金钱也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得拥有快乐的人生  ;二是让阅读和运动成为自己的伴侣,这样你就永远走在积极健康的人生路上。

  袁荣俭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感谢母校的辛勤培育与对自己事业发展的关注,《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是新华文轩整个集体和其他多方共同努力推出的作品,凝聚着大家的心血,多侧面展现一代伟人的风采以及那段峥嵘岁月,为大家勾勒出中国历经关键转折点时的历史卷幅,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的正能量之作,憧憬着文轩能在今后的日子里再次推出佳作。

  据悉,10月8日,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在京与韩国影视公司StudioMG举办发行授权仪式,该剧将正式走出国门,成为中国电视剧史上首部走出去的主旋律电视剧。

  人物简介

  袁荣俭  ,男,1967年10月生  ,中共党员,  四川师范大学政教系86级毕业生,在电子科技大学获得MBA硕士学位,曾在清华大学资本运作与企业管控高级研修班学习,四川省青联委员。曾在成都师范学校、成都市教育委员会宣传处工作,先后担任成都市教育报刊编辑部主任;成都市教育发展咨询中心主任、成都现代教育发展咨询有限公司法人代表、总经理、成都科教旅行社法人代表;成都市青少年科技园主任;成都市教育技术装备管理所所长、成都教育房地产开发公司法人代表;成都市委宣传部文化产业处副处长;四川新华文轩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  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四川教材发行公司副总经理等职。现为新华文轩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资本经营总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