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叫好又叫座
邓小平在北戴河。 本版图片均为《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剧照,片方供图
邓小平视察大庆油田。
邓小平访问新加坡。
邓小平与卓琳。
感慨青春,感慨历史,感慨国家命运
48集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今晚将播出21、22集,自8月8日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开播以来,该剧受到观众和业界的高度评价,也勾起全国很多人的回忆。该剧如何突破收视瓶颈,如何紧贴观众接地气,如何把握历史尺度等,都为以后重大历史题材的主旋律电视剧创作树立了典范。
看人物
马少骅“走火入魔”为小平
一部影视作品能不能抓住观众,主演的第一印象非常重要。在《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中,塑造邓小平的难度和压力绝对是空前的。
马少骅说,从接下角色那一刻起,他自己就主动“与世隔绝了”——“不看电视,不接电话,完全让自己浸泡在关于邓小平的图书、影像、录音资料中。我感觉只有这样,才能慢慢去靠近他、感悟他,找到理解他的那把钥匙。”
马少骅有一个秘诀——反复默念“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他解释说,“这是邓小平的经典语录,我每天都会重复这句话,念得多了,我的感受真的不一样了,我能感觉到,当一个人真正把自己的生命都交给人民的时候,会有一种释然。我觉得我找到了那种感觉。”
在拍摄过程中,导演吴子牛要求全剧组所有人不管戏里戏外,只要看到马少骅就必须保持一种敬畏感,尽量让马少骅出不了戏。剧组几百号人对马少骅的评价最多的就是“走火入魔”。
看故事
带有历史揭秘的现实主义作品
虽然很多人依然认为《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是一部主旋律电视剧,但吴子牛觉得,这种提法太单薄。“这部作品还应该是深刻的现实主义作品。在邓小平诞辰110周年纪念之时播出,能够传递出中国改革开放坚定不移的信心,剧中的历史也是与当前国家及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的。”
该剧受到如此之高的关注度,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题材上的大胆突破,用纪实文献手法,重现重大历史事件。该剧全景式反映了从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到1984年实行全面改革开放的重要历史,真实呈现了粉碎“四人帮”、恢复高考、邓小平访美、知青返乡、包产到户等历史事件。出现了胡耀邦、汪东兴等人物,以及“逃港”等敏感事件,还至少出现了50多位有名有姓的国家领导人。
除了重温历史之外,该剧还用了大量解密性质的情节,为观众展现出当年很多决定背后的故事,比如“恢复高考”决策的故事。
看情怀
从细节入手让观众热泪盈眶
怎么让观众产生共鸣?剧组从两个方面入手:平视邓小平,微观老百姓。
与之前同题材电视剧相比较,该剧全景式地描写了邓小平与家庭成员在一起的情景。例如,剧中邓小平回忆当初是怎样追求卓琳的,想到动情处,不禁拥抱卓琳。以往的剧作从没有详细地描述这一段历史。剧中的邓小平是生活化的政治家,生活化的凡人:一位为瘫痪儿子擦背的父亲,一位弯着腰去够改刀的老爷子……动人细节每每让观众热泪盈眶。
该剧还通过以印小天饰演的知识青年田源为代表的一系列虚构人物,呈现了普通人命运与时代变迁的图景。编剧黄亚洲说,这条虚线不但拉近了邓小平与普通百姓的距离,而且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人民生活、百姓期待、社情民意勾连,既深化了内涵,也增强了剧本的故事性、情节性。
不少观众从这一批知识青年身上找到了自己当年的影子。有观众晒出自己入学的照片,有观众晒出自己高考的作文题……感慨青春,感慨历史,感慨国家命运,引发全民热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