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廖家棠:食品安全的追求者践行者

08.05.2015  18:35
作者:张喆 周星辰 莫梁焕整理 来源:宣传统战部

  
  【人物小档案】廖家棠:1952年9月—1956年8月就读四川大学农学院牧医系兽医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1956年随四川大学农学院举迁雅安独立建院,是四川农学院的首批建设者之一,食品学院前身食品科学系第一任系主任。

   勤勉的求学生活

  1952年,我是干部,被保送到川大读书。那时才解放,大学基本继承了解放前的大学传统与风格。我们学生想的是,国家送我来读大学,要培养我们成为新一代的建设人才,以后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所以感受到自己有一定的政治任务,读书也比较努力。

  那时候只有“星期七”没有星期天,也就是说我们基本上全部精力都放在学习上,根本找不到一个旷课的同学。老师对本门学科的掌握都要教给我们,对国际国内的动态都讲得很深入。我们上课没有统一的教材,通常是老师备什么课我们就听什么并认真记笔记。

  我们三五个学生一组,成立了互助组,互相切磋,互相对笔记帮助学习,学风很浓,学得非常扎实。除了教师教的,我们对参考书、对国内国际的杂志也很重视,所以经常进图书馆复习功课。图书馆七点钟开馆,七点钟之前上百学生都围在门口等着开门。门一开,学生“轰轰~”如蜂拥抢购打折商品一般朝楼上跑,边跑就边把书包摔在桌上占位置。图书馆的位置是供不应求的。这种学习热情,就是我们的学风。

  当时川大是综合性大学,师资阵容相当强。给我们开课的,化学课就是化学系的老师,物理课就是物理系的老师,生物课就是生物系的老师。而且川大以及我们农学院的教师很多都是全国很有名的。为什么川农有现在的基础,为什么会发展得那么好,为什么现在会成为211?大学不是在它的大,不是在它的房子修得好,老师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兽医系系主任陈之长是全国兽医界泰斗,第一个在中国办兽医学教学,解放前在中央大学办兽医专业,全国的兽医都是他的门下,连院士都是他的学生。还有夏定友教授,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全国很有名的兽医。土壤肥料鼻祖彭家元也是我们学校的,四川省展览馆还有他的像。省展览馆还有我们院长杨允奎的像。

  川大那个氛围很不简单。这样的老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我的老师夏定友先生给我印象最深。虽是留学生,他上课的讲稿还是用毛笔写的,没有被西化。他边上课边抽烟,穿着很破旧的布鞋,名士风流大不拘。下猪场进猪舍,他都跟我们完全一样,根本没有一点教授的架子。他可是在全国很有名望的教授,兽医界都很佩服他。夏先生对科研非常执着,从我进校开始,他的科研就没断过。从50年代带我们实习开始,他多年从事仔猪白痢研究,直到被打成反革命。平反以后,他还一直要求上课题,甚至离开川农到成都,已经70好几了,我到他家看望他时,他还在跟我说,你现在有渠道,帮我争取科研经费。

   艰苦卓绝的建设者

  1956年,学校从成都迁到雅安。我们早上八点从川大出发,汽车在新津要渡两次渡船,到雅安已是华灯初上。因为没有礼堂,所以建校典礼是租的雅安电影院。那时的电影院是苏联式建筑,罗马柱相当漂亮。典礼之前,学校不叫四川农学院,叫雅安农学院。大家意见太多了,“我们是四川大学迁来的,怎么能叫雅安农学院呢?”意见反映上去后,尽管建校典礼一切都准备妥当,还是连夜把雅安农学院改成四川农学院。建校典礼很热闹,全校老师都参加,电影院都坐满了,会后还合影一张。时任副省长邓锡侯出席建校典礼。

  动物性食品的卫生检验在国际上都属于兽医领域。《兽医卫生检验》这门课在兽医系是一门小课,我留校后选择了这个冷门。之所以是冷门,因为过去根本就不重视食品卫生,无论从国家层面或是消费者个人层面都是如此。当时能吃饱就不错了,哪里还讲什么安全不安全?哪像现在食品安全(过去叫食品卫生)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

  夏定友教授非常有远见卓识,在我留校三个月后派我赴上海市乳肉管理所学习,并在当时号称远东第一大屠宰场检验岗位实践,在此半年时间的确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和实践技能。在上海这半年时间,我和解放军兽医大学的袁鸿锦教授分工编写了《兽医卫生检验》的课程讲稿、教材。从上海返校后,在朱堂教授的领导下,我担任此门课的助教,带点实习课。

  不久一场政治风暴席卷中国大地,反右斗争开始,我校成为全国重灾区。因为迁院师生不满,定性川农为闹小匈牙利事件,许多师生被打成右派。我也成了右派,从此与业务脱钩。

  尽管受政治上的折腾非常多,但“川农大精神”从没有变。我们对业务钻研的热情从未改变。六十年代返回本岗位后,我决心将失去的时间夺回来,在业务上努力钻研,在外语上突击自学并请张绳平老师个别辅导。1980年受省畜牧兽医领导的委托,我在学术报告讲稿的基础上编写了一本《家畜常见中毒病防治》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1987年,我在编写教材的基础上又编写一本《肉品卫生检验》,由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20多年后,2013年还有出版社致电给我,问我还有没有这本书的存本,有单位要订200本。

  那时,全省食品系统、农业系统和进出口商品检验系统从事卫检这一工作的人相当少,且业务素质不高。省内从事卫检教学的人,只有川农才有。从七十年代开始,我校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到各地各系统办培训班,先后培训上千人,省内各校兽医专业也从此纷纷开设《兽医卫生检验》一课,授课老师都到川农进修此课。

  为培训本系统卫检人员,省食品公司委托我校办两年制专修科。我向省食品公司要了10万元经费,为学校盖起一栋培训楼。之后,学校又陆续举办了西南区的卫检培训班。所以在我省及云、贵、西藏从事动物性食品卫生(卫检)的技术人员和师资绝大多数都出自川农门下。

  在此领域内,我校确立了全国学术地位和四川省的中心地位。全国学会成立时,我即被选为理事,后为常务理事。四川省学会成立时我被选为副理事长,主持学会业务。农业部主持编写全国统编教材《动物性食品卫生学》邀请我参与编写并审校。

  有了这些基础,1985年我建议兽医系成立卫检专业,当时招1个班的学生,专业老师有3名。1988年,时任校长孙晓辉决定成立食品科学系,将农机系、园艺系、畜牧系、兽医系的有关老师抽调出来,由我主持筹备,并任命我为首任系主任。

  由兽医系的一门小课发展成专业,发展成系,再到目前学生上千、有4个相关专业的食品学院,这与历届领导的支持、重视和同仁们的奋斗心血分不开。直至今日,我省遇到食品安全问题,很多时候都与我校食品学院联系、咨询、解决问题,所以我校在全省食品安全中的地位仍然十分牢固,值得在职的同志们进一步发扬、巩固、提高,为永远的热点——食品安全做出卓越的贡献。

   精神的力量

  不止我,还有很多老教师们把大半辈子都贡献给了川农大。这里就是我们的家,我们的归宿,对川农的一切都记忆深刻,这是我们这代人一辈子的烙印。

  从四川大学农学院迁到雅安,只是接手了一个原西康省政府的老房子,就建起来一所大学。那时候,教室没有,实验室没有,标本材料没有,我们将政府的老房子改成教室,现修平房教室三合院,实验室就在现在三四教的后面,8个教师挤在一个宿舍里面,结婚的才能分到一个10平米的单间。

  现在看着学校发展得越来越好,我们老一辈内心也高兴。党委书记邓良基和校长郑有良对老同志都很照顾,肯定我们老一辈的川农人所做过的事,看我现在住这么大、这么宽的电梯公寓,都是学校给我的,还给我们老一辈发放生活补贴等等,让我觉得以前做的也是值得的了。希望学校更上一层楼,进一步办出我们川农的特色来。在重视科研时,也重视教学,把学生培养得更有用、更受社会欢迎。“川农大精神”的“爱国敬业、艰苦奋斗、团结拼搏、团结拼搏”十六个字倾注了老一辈的许多艰苦心血,在新时期更需要我们川农师生去亲身实践与传承,去真正理解它背后的含义。


1993年4月,廖家棠(中)在湖南指导兔肉深加工和检验


1990年8月,廖家棠访问加拿大圭尔夫大学食品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