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五类人 对中国态度为何截然不同?

09.10.2020  16:06

  原标题:印度五类人,对中国态度为何截然不同?

  来源:环球人物

  清华大学南亚问题专家钱峰:“印度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对中国往往有截然不同的看法。

  |作者:尹洁

  班公湖,在藏语里的意思是“长颈天鹅”。这个位于中印边境线上的天然湖泊,因其湛蓝的天水一色美景而闻名。它东西狭长约为150公里,其中约100公里在我国境内,其余在印控克什米尔地区;整个湖面604平方公里,湖水自东向西越来越咸,其中位于我国境内的413平方公里湖面是淡水,鱼类和鸟类资源丰富,位于印控克什米尔地区的则主要是咸水。

  近年来,中印两国在班公湖地区发生的边境冲突一直是国内外关注的热点,两国军人互相投掷石块、打斗对峙的视频也在网络上流传,但始终没有开过火。直到今年9月7日,印度军队的一声枪响,打破了中印边境45年来无枪声的局面。 

  中国外交部随后证实,印军非法越线进入中印边境西段班公湖南岸神炮山地域,对前来交涉的中国边防部队巡逻人员鸣枪威胁,中国边防部队被迫采取应对措施稳控局势。“我们要求印方立即停止危险行为,立即撤回越线人员,严格约束一线部队,严肃查处鸣枪挑衅人员,确保不再发生类似事件。”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说。

  9月10日,中国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同印度外交部长苏杰生在莫斯科举行双边会见,达成了5点共识,其中包括:不让两国分歧上升为争端;两国边防部队应该继续对话,尽快脱离接触,保持必要距离,缓和现地事态;维护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避免采取任何可能使事态升级的行动。 

  9月21日,中印双方举行了第六轮军长级会谈,就缓解当前边境地区局势坦诚深入地交换了意见,双方同意继续就此保持对话和磋商。

  “对于印度的挑衅,国内网络上有一些争论的声音,这种情况从2017年洞朗对峙事件延续到现在,不同观点之间的讨论有时还很激烈。但我觉得,无论持哪种观点的人,首先应该想清楚一个问题:我们国家的根本利益是什么?一切要为这个根本利益服务,正所谓大道理要管住小道理。”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部主任、中国南亚学会常务理事钱峰对《环球人物》记者说。

·自然风景优美的班公湖。

   军界对一件事耿耿于怀

  《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给对方的行为下判断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清楚对方的想法。那么,印度人是怎么看待中国的呢?

  “这个问题其实挺复杂的,印度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对中国往往有截然不同的看法。”钱峰说,“如果简单地划分,我把印度人分为政界、军界、学界、商界以及普通大众,要分别来说。” 

  钱峰认为,印度政界总体上还是把中国看成一个挑战性的对手。在他们看来,与合作相比,中国的威胁性更多一些,尤其是在边境问题上,中印之间的分歧很多。但在另外一些方面,比如全球气候变化、世界多极化、多边主义等国际问题领域,中印之间的合作点、利益点也不少,而且目标往往是一致的。这就造成了印度政界对华政策长期的两面性。

  军界不用解释,普遍把中国视为现实威胁。他们尤其对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合作、中国军事力量的快速提高、中国影响力越来越大保持着高度警惕。“其中还有一部分人对1962年的那场战争耿耿于怀,因此‘中国威胁论’ 这个判定在印度军界尤甚。

  印度学界则更多是对中国各方面的发展持积极态度。他们尤其肯定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认为印度有必要在很多方面学习中国。但是,他们在政治立场上倾向自由派更多,对于中国的政治制度,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总体上还是持批评态度。印度人骄傲于自己的“民主制度”,经常在国际上宣传印度是“世界最大的民主国家”。印度学界普遍更接受西方的政治模式,并认为印度在这方面比中国更有优势。

  印度商界对中国的看法也是不一致的。一部分人与中国有经贸合作,从中获得了利益,认为与中国扩大经贸往来对印度经济能提供很大支持。他们需要中国在印度的投资、需要中国的产业链,很多印度商家离不开与中国的合作,觉得与中国在经济上脱钩是行不通的。但另外一部分人,尤其是中小商家,认为中国商品进入印度侵蚀了他们的利益,因为中国商品价廉物美、竞争力很强。出于自我保护的心态,他们对现在印度政府的一些反华举措是赞同的。

  至于普通的印度老百姓,对中国并没有太多了解。他们更多是通过成龙、李连杰的功夫片认识中国的。另外,他们对中国还有一个印象,就是中国制造,印度市场上的各种日用百货、电子产品,从锅碗瓢盆到宗教用品、手机,大多是中国生产的,这些商品在印度人的生活中必不可少。除此以外,他们对中国的认知就不多了,更谈不上深入了解。因此,在印度政客和媒体的煽动下,普通印度百姓的反华情绪很容易被带起来,陷入民族主义的狂热中。

·在中印边境巡逻的中国边防官兵。(资料图)

   龙象之争”的背后

  国际上常常将中印冲突称为“龙象之争”。作为亚洲地区的两个大国,中印在边境问题、地缘政治等方面确实存在一些冲突和分歧,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下,这些矛盾常常被第三方势力密切关注,甚至成为干涉中国主权问题的借口。当我们讨论中国应如何对待印度时,同样不能忽略第三方势力。

  “一直以来,在事关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美国从来不甘心只做一个旁观者。钓鱼岛问题如此、台湾问题如此、南海问题如此,中印边境冲突也是如此。凡是能抹黑中国形象,能给中国带来麻烦的事,美国都乐此不疲。”钱峰说。

  特朗普上台后,为遏制打压中国,抛出了“印太战略”。印度作为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一直是美国重点拉拢的对象。去年,美国国防部在《印太战略报告》中明确将印度定位为“主要防务伙伴”,希望借助印度在更广的地理范围、更长的战线上与中国竞争。

  中印对峙和冲突发生以来,美国政要公开站在印度一边,指责中方挑起中印边境紧张,并挑拨称这是“世界最大民主国家制衡最大专制国家的一个机遇”。此外,美国还在战略上强化美澳日印“四边机制”,推动印度在“印太战略”框架下发挥更多实质性作用,甚至宣称今后要建立一个针对中国的印太“新北约”。在军事上,美国向印度承诺进一步加强双方在军贸、情报、联合军演等领域的合作。据印度媒体披露,此次中印对峙期间,美国为印度提供了众多涉及中国军队在实际控制线地区的武器装备、人员部署等高清卫星图像以及数据情报。

  “美国频繁通过政治、外交、防务等渠道,加大对印度的拉拢力度,试图说服印度加入反华阵营,想从中印边境冲突中渔利的企图暴露无遗。不难想象,接下来美国还会耍更多伎俩,推动新德里在对华政策层面与华盛顿趋于同步。”钱峰说。目前,一些印度战略界人士也在呼吁其政府与美国建立更加牢固的关系,甚至呼吁对华采取军事报复行动。显然,中印边境冲突增大了印度朝美国所期望方向发展的可能性。

·2020年9月10日,中国外长王毅(右)与印度外长苏杰生会见,达成5点共识。

   还算不上“战斗民族

  《环球人物》:此次印度在边境问题上的挑衅行为与1962年的情况有相似性吗?

  钱峰:有的。1962年时,中国内部有经济困难,外部面对美国的遏制,同苏联的矛盾也公开化了,所以我们力争在西部边境地区不要出现武装冲突。印度当时的决策者决定对中国诉诸武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认为中国正面临内忧外患,不会向印度发起反击。 

  这一次,印度国内也有很多人是这么判断的,觉得中国外部有美国巨大的遏制压力,内部因为上半年的疫情也有不小的经济压力,所以不愿意发生边境军事冲突。这让印度方面无论是在摩擦中还是谈判中,都想保持一种强硬的姿态。但很明显,2020年的印度决策者比1962年的更加务实和理智。我想他们明白1962年的教训,这是中印边境冲突没有继续升级的一个关键因素。 

  《环球人物》:您如何看待印度的民族性格?他们对自身实力的认识是怎样的?

  钱峰:印度现在处于国家崛起的上升期,其35岁以下的年轻群体占总人口的65%,加上莫迪政府近年来的舆论引导,其国内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情绪是很高涨的。在一些对外政策中,他们表现出强烈的冒险性和进攻性。

  但从印度整个历史文化看,我认为它算不上“战斗民族”。比如印度建国的时候,采取的是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方式,没有选择很多第三世界国家和原殖民地国家采取的革命方式。 

  印度的民族心态,有自傲,认为自己的历史很悠久,现在也有一定的国际地位;有自大,其地理版图和经济实力在南亚次大陆确实很强,是傲视南亚其他国家的地区霸主;有自卑,因为它在历史上多次被外族统治,曾是英国的殖民地,现在又看到中国的发展速度和综合实力,觉得被甩在后面了;还有强烈的自尊,印度是不结盟运动的倡导者,不愿意依附超级大国,因为它觉得自己就是一个大国。此次中印冲突发生后,美国总统特朗普曾提出在中印间“调解斡旋”,印度直接就拒绝了。在印度看来,只有小国才需要第三方的仲裁。 

  《环球人物》: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以及美国不断地拉拢,印度未来有可能倒向美国吗?

  钱峰:这些年来,美国为了遏制中国,一直在拉拢印度,但印度并没有公开站队、表态。印度很清楚,现在各个大国都很看重它,而一旦它真倒向了美国,其自身价值就下降了。

  另外,印度并不想成为日本、澳大利亚那样的国家,它知道在美国主导的盟友体系中,那些国家都是小跟班,印度不愿意扮演这样的角色。正如印度前总理英迪拉·甘地夫人讲过的一句话:“印度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从哪面看都是真实的。” 

  《环球人物》:该怎么理解这句话呢?

  钱峰:你在印度看到的一切,无论是富可敌国的商人,还是家徒四壁的穷人,无论是和谐的宗教共存,还是血腥的宗教仇杀,都是真实的印度。在中印关系问题上,印度有咄咄逼人、冒险进攻的一面,也有合作的一面。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环球人物》:现在国内对于印度的报道客观吗?

  钱峰:总体来说,不太客观,大家对印度的新闻还是猎奇心态居多。印度的两面性确实太强了,如果不深入地了解,是看不到它另外那一面的。

  就拿国内网友一直嘲笑的印度阅兵式上骑摩托、叠罗汉来说,其实这是英国人留下的传统,印度搞这种仪式也是想体现军队的配合性。还有印度火车“”满人的照片,印度是有这样的火车,但数量极少,往往是在搞大型宗教活动时,要把大量人口从一个地方运到另外一个地方,可能距离也就十几公里,所以就调这种火车来,速度特别慢。还有一些网络照片并不是印度的,但因为中国人对南亚国家的情况不太了解,也分辨不出来。所以,我们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要更成熟、更理智,如果总是用俯视的心态看别人,对我们自身也没有好处。

  《环球人物》: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中国还打了抗美援朝战争,目前的中印边境冲突与当时相比,区别在哪里?

  钱峰:当时朝鲜半岛的战火烧到了家门口,对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是最大的安全上的威胁,所以我们必须出兵。包括1962年的中印战争,我们也是从1959年一直忍耐到1962年,在他们已经严重越线的情况下才给予了反击。 

  这一次中印发生对峙和冲突的地区是实际控制区,双方还没有一个确定的划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马上采用军事手段解决,我个人认为是不符合中国最根本、最长远利益的。

  《环球人物》:您认为中国最根本、最长远的利益是什么?

  钱峰:中国最重要的历史任务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所有的对外政策都要服务于这个总目标。面对美国全方位、高强度、无理性的打压,我们应该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把当前最重要的任务把握住。从中印两国的实力对比看,我们肯定有把握赢得军事上的全面胜利,但从战略上看,保持稳定的中印关系是符合当前中国的全局利益的。

  《环球人物》:不久前中印两国外长达成了5点共识,您怎么看接下来的发展?

  钱峰:我认为双方爆发大规模军事武装冲突的可能性是在下降的。但对峙时间拖得越长,不确定因素越多,毕竟军队面对面,不能完全排除冲突的可能性,但是打大仗我觉得不太可能,这不符合中印双方的利益,印度也是会极力避免的。

  当然,我们还是要做必要的准备,以实力求合作、以实力求和平。针对印度的一些动作,中国要提升反应速度、投送速度,以及侦察预警能力。同时也要让印度知道我们的底线在哪里。中国不挑事,但也不怕事,如果印度继续挑衅,我们肯定予以反击。中国要清晰地表达不会对印度的冒险行径姑息退让的立场,这样才能避免他们持续出现对中国的战略误判。

点击进入专题: 中印边境摩擦

责任编辑:张迪 SN230

印媒发现:中国以前是把印度当成反面教材
  原标题:印媒发现:中国以前是把印度当成反面教材News.Sina.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