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之花:记我校中印交换生项目

25.12.2013  13:58

有朋自远方来

11月24日下午,印尼加查马达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师生一行7人抵达成都机场,印尼师生受到我校师生的热烈欢迎。在寒冷中我校师生为印尼师生送去丝丝温暖。

11月25日,“中印交换生项目”印方学生2013年开学仪式在我校综合楼举行。我校校长夏平等领导出席了此次仪式,仪式上我校校长夏平就表示中印两国都是拥有悠久历史、深厚文化积淀和独特传统的国家,此次我校与加查马达大学学院开展的合作项目是一次积极尝试,不仅能促进两校间优质教育资源的交流,更为中国和印尼青年之间的文化交流开辟了新的窗口。他希望来我校的交换生同学,发扬积极交流、互通有无的国际精神,成为中印文化、教育交流的使者。而事实也表明来我校交换得印尼同学也做到了这一点,他们不仅将他们国家的文化带到我们国家啊,也会将我国的文化带回印尼。

他们的“小烦恼

他们的“小烦恼”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那个的“烦恼,”而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快乐,他们喜欢中国文化,喜欢中国的毛笔字、喜欢中国的国画、喜欢中国的太极拳、刺绣,可是中国文化实在是博大精深,对于他们来说实在太难,这是令他们最头疼的事,可就是因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散发出来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了他们,让他们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以即使再疲惫,只要是在上课的时候他们依然很专心的听老师讲课,特别是在学习毛笔字的时候他们都很认真的向老师学习,模仿老师的手法,不停地向老师提问题,连下课时间也不放过,不停地让老师教他们写自己的名字。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凭借着自己的努力以及我校师生的全力相助都取得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成绩,在毕业典礼上还拿出了自己的作品做了成果展示,得到了众多师生的喝彩。

他们的国际之旅

为期两周的交换生学习时间在不经意间就以过半了。在12月1日这一天,他们这群可爱的印尼学生来到了汶川地震遗址,看到了地震后留下来的残垣断壁,感受了无情的地震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痛,在参观汶川地震纪念馆时他们还亲自给不幸遇难的人们献上了自己的慰问、献上了白花。虽然没有经历生死离别但从他们的眼神中仍然看到了不少的悲痛之情,来到汶川地震遗址的不只是印尼学生,还有来自老挝的留学生,他们也纷纷为不幸者献上了白花。

离开那个令人悲痛汶川遗址,又到了汶川另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水墨羌城。在去的途中他们还沉浸在悲痛之中,可是一下车就被眼前美丽的景色所深深吸引了,当然他们感兴趣的不仅仅只是美景,还有那些做工精良的手工产品,特别是几个女孩子,当走进一家精品店时,他们不禁被中国的手工产品所震撼,不停的称赞羌族人民精湛的技艺。对那些包包、小饰品更是爱不释手,特别是伊卡竟然夸张的买了6个包包,说是要给自己的朋友带回去。镜头面前出现了一个个身着靓丽衣裙、头戴精美发饰的女孩在,原来是她们,那群美丽的印尼女孩穿起了漂亮的民族服装,看着彼此她们都相视一笑。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一天的汶川之旅在一片余辉之中就结束了,他们又踏上了返回学校的校车,一路上他们欢歌笑语还不时传来阵阵悦耳的歌声。

他们的“小情绪

时间总是那么无情的夺走一切快乐的时光,留下阵阵思念,时间一晃而过就到了离别的日子,看着印尼学生对我校师生的不舍,相会抱着哭泣的样子,连笔者也挣不住泛起了一丝酸涩,原来,无形之中他们已经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画面将会永远停留在这一秒。时间将会永远记录着这一温馨的画面。

在这短暂的两个周他们学到的不仅仅只是中国文化,也不仅仅只是参观了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更多的是收获的友谊,和一种新的体验。“我会想你们的,关于在中国的点点滴滴我都会清楚的记在心里,谢谢你们这两个周围我们做的,真的很感谢,希望还能有机会来中国玩,也欢迎你们到我们国家来玩。”还记得伊卡在离别前曾这样说到,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句话却惹得现场一片抽泣,全是不舍的眼神。

开阔国际视野

有句话说:眼界决定境界。交换生项目是一种不受区域、种族和文化差异限制的、历史悠久的文化交流项目。在国际化进程的推动下,我校六名外国语学院的学生与印尼加札马达大学职业技术学院六名学生进行交换学习,他们以十几二十岁的年龄就能走出国门,去看看不同的世界,这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会产生重大意义。洛克曾经说过“好的书对青少年的成长乃至他们的一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阅读只是给头脑提供认识的材料;思考才使我们阅读的东西成为我们自己的”。的确我想此次交换生项目给他们带来的不仅仅只是知识,还有更多不一样的、只有他们才能感受得到的体会。

                                                                                                          通讯员 刘婷 审稿 张晓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