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扶贫:健康阳光 温暖凉山

23.01.2014  16:11





  夯基础
  加强卫生体系建设
  凉山是全国、全省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又是四川唯一藏族自治县木里县所在地,彝区、藏区卫生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广大彝藏族同胞的切身利益和彝藏区经济社会协调稳定发展,也关系到全域凉山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
  由于历史、自然、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因素制约,卫生资源总量少、办医条件差、专业人员缺乏,群众医疗保健薄弱,看病难问题突出。如何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健康保障?
  民族地区卫生体系建设成为卫生扶贫的首要之举。我州加大卫生投入,加快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仅2009年以来,中央和省、州共安排彝区10县各种资金约41817.51万元(不含新农合和基本药物制度补助资金),其中各种专项资金21021万元、设备购置11076.51万元、基础设施建设项目9870万元,实施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100个,极大地改善了彝区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状况。2007年至2011年,国家下达木里县设备配置资金1340万元,也有力地促进了藏区卫生卫生事业发展。
  2012年,全州累计下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98个,一大批县级医院、乡镇中心卫生院、村卫生室陆续开建。
  目前,全州包括昭觉、布拖、美姑、金阳、普格、喜德、越西、甘洛、盐源、雷波等10个彝区贫困县和木里藏族自治县在内的医疗卫生事业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保障作用日渐彰显。
  重人才
  狠抓卫生队伍建设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凉山州先后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三支一扶”、西部卫生人才培养、招聘执业医师到乡镇卫生院、“流动医院”服务基层项目,下派专家到基层卫生院坐诊、讲学、会诊、带徒,举办各级各类培训班,实现了全州乡镇卫生院人员轮训一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全面开展三级医院对口支援11个少数民族县医院和二级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2010年与州外的7个市11个县(区)建立5年的对口支援协作机制,构建以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共同构成的彝藏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着力提高彝区10个贫困县和木里县医院与乡镇卫生院管理水平和医疗技术水平。
  到2012年,全州有卫生人员16963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4155人,执业(助理)医师5617人,注册护士5088人;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1828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5387人。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2.85人;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1.13人;每千人口注册护士1.02人;每千人口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数0.37人。
  提水平
  强化公共卫生服务
  近年来,凉山州认真搞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加强传染病发现与报告管理,发病率逐年下降。加强疫苗针对性传染病防控,强力实施消除麻疹行动计划,加强结核、麻风等重点疾病防治,全面推进血防综合治理,如期实现《四川省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2004-2015年)》年度既定目标。
  全面落实妇幼保健项目。重视人员培训,着力改善基层条件,加强待产点建设,制定完善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实施方案。2012年,全州共补助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36654人,使用补助资金2300.5645万元,婴儿死亡600例,死亡率为9.71%。,孕产妇死亡30例,死亡率48.55/十万。
  截止2012年12月,全州共建立城乡规范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3863776份,其中,城镇规范化建档率:80.33%,农村规范化建档率:79.32%.)。全州共完成高血压患者管理121588人,糖尿病管理38323人。
  同时,狠抓艾滋病防治工作。凉山州以国务院扶贫办牵头实施《大小凉山综合扶贫与艾滋病防治规划》为契机,以艾滋病防治“七大工程一批中心”、“百千万工程”为主线,以州委、州政府《关于实施禁毒防艾三年攻坚行动的意见》为抓手,突出提高认识、落实责任、强化能力三大工作重点,强力推进综合防治措施的落实,艾滋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增补偿
  完善医疗保障制度
  “2012年我生病住院,总共花了近3万元钱,出院之后,新农合给我报销了一部分,民政部门的医疗救助补助了我剩下的部分,让我及时还清了欠款。”冕宁县大桥镇巴普村的村民尼铁说起医疗救助时充满了感激。
  凉山州落实惠民政策,全力推进新农合制度,在进一步提高参合农民受益水平、扩大受益面、便利参合农民就医、加强定点医疗机构监管、注重新农合宣传等方面狠下功夫,全面开展门诊统筹和二次补偿,实行出院即时结报制,参合农民受益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医疗负担得到减轻。
  2012年,凉山州不断提高新农合的参合率,全州参合率达到97.68%。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提高至15万元,扩大了重大疾病保障范围,将宫颈癌、乳腺癌等17种疾病纳入重大基本保障范围。对参合特殊困难儿童患病门诊或者住院的医药费用,取消住院起付线,补偿比例在统计基础上提高10个百分点;将普通疾病、慢性病、特殊病种等纳入门诊报销,已有十个县实现了新农合与民政医疗救助的“一站式”对接补偿。
  此外,创新医疗求助方式,加大救助力度,不断提升医疗救助水平,着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努力实现困难群众“病有所医”的目标。全州累计发放救助金1.2亿元, 91.7万名城乡困难群众得到救助,城乡人均医疗救助水平达到255元和168元。
  2013年,全州新农合参合率为98.69%。全州新农合基金共支出26871.53万元,基金使用率为20.46%;住院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为78.83%,住院实际补偿比69.67%。15个县市开展二次补偿,10个县市建立“一站式服务”机制,实现农村医疗救助与新农合补偿同步结算;全州319个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定点。继续实施提高先心病、白血病儿童、艾滋病机会性感染等重大疾病保障水平试点工作。
  抓落实
  增强医疗服务能力
  深入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严格落实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将“质量万里行”和“三好一满意”活动与医院等级评审复查紧密结合,加快综合医院创等达标建设步伐,盐源县、会东县、越西县人民医院顺利通过省卫生厅二级甲等综合医院评审,至此全州累计有三甲医院1所、三乙医院1所、二甲医院8所。
  全州共20个公立医院开展改革试点,在优化就医流程、控制医疗成本、降低医药费用、改善群众就医感受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州三级医院及51.85%的二级医院开展临床路径试点工作,10家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活动, 10家二级甲等及以上公立医院开展单病种费用控制工作。全州三级医院对口支援4所县级医院、5所二甲医院对口支援30所乡镇卫生院,完成县医院骨干医师培训57人。冕宁、盐源、昭觉县医院列入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西昌、会理、宁南、德昌、冕宁、喜德、盐源县医院与三级医院建立远程医疗网络。州为单位无偿献血量占血液总量比例100%,确保了无偿献血率达100%和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率的目标。
  今年1-3月,全州县级以上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数1395042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30.3%;总门急诊人次数1064749人次,和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住院人次83951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3.7%。
  降药价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
  解决看病贵,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是保障。
  目前,全州17个县市所有政府举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1429个符合条件的村卫生站实施基药制度,全面执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和集中统一采购配送及货款集中支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网采购率达100%,中央、省、州、县各级财政累计投入基药补助6403.74万元。全州17个县市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别按照10元和3元标准实施一般诊疗费项目。基本药物制度实施以来,全州基层医疗机构药品价格总体下降,平均降幅达22.83%,基层医疗机构门急诊和住院次均药费同比下降16.8%、9.83%,有效降低了群众看病就医费用,“看病贵”问题正逐步缓解。
  截止2012年12月,全州所有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及开展基本医疗的村卫生室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实施零差率销售;上网采购基本药物11659.75万元;基本药物两天配送到位率为35.32%;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基本药物实际销售价格比之前下降28.69%。
  织牢城乡医疗网,铺就百姓健康路。如今,在拥有487万人口的凉山,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已经形成,全州疾病防治能力不断增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快速提高,医疗保障覆盖人口逐年扩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改善,居民的健康指标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