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国战争亲历者:苏军放防空气球阻挡德军战机
在出席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并访问俄罗斯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俄罗斯报》发表了题为《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的署名文章。文章中提到了一个特殊群体:在莫斯科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学习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革命先烈后代。卫国战争发生时,他们虽然年纪不大,但“自告奋勇挖战壕、生产军服、挖土豆、在医院照料伤病员,许多人还每月都为前线战士献出430毫升鲜血……”
今年79岁的李树华老人,就曾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学习,他也是一名卫国战争的亲历者。今年4月,李树华和其他30多名曾在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学习的伙伴一起获得了“1941年—1945年伟大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奖章,该奖章授予为卫国战争的胜利事业做出贡献(在战场或在后方)的俄罗斯公民、外国公民及无国籍人士。
日前,新京报记者专访了李树华老人。回忆起那场战争,老人说,战争开始时,他只有5岁。但战争的记忆,影响了他的一生。
战争爆发
“每天都有警报响起,周围都在挖防空洞”
1927年,李树华的父亲李俊夫离开中国,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毕业后来到海参崴(现在的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工作,李树华便在那里出生。从1940年起,李俊夫开始在全苏无线电广播委员会中国编辑部工作,担任翻译播音员。
74年过去了,但时至今日,李树华仍然清晰地记得那一天:1941年6月22日。在他的记忆里,那一天,是以普通日子的模样开始的。
当日天气不错,住在莫斯科的一家人计划去公园玩。走在路上,就听到电线杆上的大喇叭传来通知,中午有重要讲话。于是一家人没来得及去公园,赶紧折返回家。后来他们得知,就在几个小时前,数百万德国大军闪击苏联——卫国战争开始了。
公园再没去成。李树华说,5岁的他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战争,但他明显感觉到,从那一刻起,周围的一切都发生了变化。德军发动闪电战后,苏军猝不及防,节节失利,短短10天德军就突进600公里。
“每天都有警报响起,周围都在挖防空洞,家家户户糊窗户,人人都变得紧张起来。”李树华回忆,只要警报响起,所有人就都急忙跑向防空洞。父亲记挂着工作,有时不想下去,楼里负责的人便将父亲劝下去。他记得很多次父亲举着蜡烛到防空洞,一边避难一边工作,“每一次跑下去的时候,母亲都把面包等吃的东西挂在我的脖子上。”他说,当时他还很高兴能有这么多吃的,一点也不知道母亲心里是做了怎样的最坏打算。
全民“参战”
“父亲一天挖14个小时战壕,风雨不停”
整个国家进入紧急状态。李树华记得,每次听广播都能听到德军又前进了多少公里,人心惶惶。
男人们都开始去挖战壕,父亲也去了郊区,“一天挖14个小时,刮风下雨都不停。”李树华记得,有一次父亲累得走不动了,最后是别人将他背回到编辑室的。辛苦劳累,加上战火连天,父亲的耳朵逐渐听不清楚了,舌头也尝不出味道了,还得了胃病,战争结束后被定为二级残疾。
女人们也加入到战斗中。为了防范德军的飞机,莫斯科想到了用防空气球阻挡飞机的方法。巨大的气球悬在半空,之间用钢索相连,使低空飞行的飞机无法靠近。李树华的母亲来到一家工厂,加班加点赶制气球。
形势急转直下。同年8月,莫斯科将一批妇女儿童撤到了后方。李树华和母亲、弟弟被大货车拉到了乌拉尔的一个集体农庄,父亲则继续留在莫斯科工作。
此后一家分离。前方的父亲经历了漫长的莫斯科会战,最紧张的时候,德军离莫斯科只有30公里。后方的他们同样不好过,饥饿是李树华最刻骨铭心的记忆,“当时是小孩儿,不知道怕,但是饿,每天都饿,真是饿怕了。”他说。
5岁的李树华去给家里买粮食,粮食贵得惊人,只能买到什么吃什么,多数的时候只能买到土豆,他还生吃过几次土豆,“撒上点儿盐就吃了。”连土豆也没有的时候就只能吃野菜。买菜、打水、挖野菜、捡柴火,战争让李树华提前懂事了。
战争结束
“父母将毛岸青带回国,我进了儿童院”
胜利好像是经过了漫长的等待才到来的。李树华说,1945年5月9日,打开广播,全家人听到了胜利的消息,战争终于结束了。人们全都涌到了街上,唱歌跳舞,好多人激动得哭了起来。
1947年,父母回国。临走时,母亲将毛泽东的孩子毛岸青带回了国。尽管舍不得,但因为照顾不过来,父母将李树华和弟弟留在苏联,送到了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那里是中国孩子的“大本营”,毛主席、刘少奇、瞿秋白等人的孩子都在这里学习和生活过。
李树华一直记得,分别时父亲留给他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父母和他的中文名字,父亲再三嘱咐:“你们别忘了自己是中国人!”李树华笑说,他在苏联出生长大,如果不是父母告诉他,他甚至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个“外国人”。
1949年,新中国成立,李树华终于得以回国与父母团聚。最初他一度吃不惯馒头,不会说汉语。父亲特别生气,“回国三四年了都不会说汉语,是什么中国人!”李树华记得,那时他已经读高中了,硬是被父亲送回了小学四年级,重新学汉语。1959年,李树华在辽宁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此后调入新华社,成为了一名资深翻译家。
战争岁月,只占了李树华人生的一小部分,但带给他的影响却很深。此后也有过艰难岁月,但和战争比起来,一切都显得容易多了,“现在我根本不挑剔,有什么就吃什么。”李树华说。
关于获得纪念奖章,李树华说,此前俄罗斯庆祝卫国战争胜利的时候,给当年儿童院高年级的学生发了奖章,低年级的则没有得到。后来,李多力(中国早期革命者李范五的儿子)给普京写了一封信,说虽然当年我们年纪小,但我们和苏联人民一样过着艰难的日子……普京听说之后,立刻就决定也给小班同学发奖章了。
■ 背景
“伊万诺沃”里的孩子们
伊万诺沃国际儿童院,位于莫斯科以东300公里,是苏联政府1933年建成的特殊学校。之所以设立国际儿童院,是为了给当时的革命者免除后顾之忧。二战时期,儿童院先后接收过20多个国家共产党人和烈士的后代,其中有不少来自中国。
苏德战争爆发期间,儿童院里有五六十名中国孩子,包括毛主席的三个孩子、刘少奇的两个孩子、任弼时的女儿、瞿秋白的女儿等。这些孩子有的才五六岁,有的已经快要上大学了。
虽然来得晚,但儿童院里孩子们的故事,李树华常听大家一遍遍讲起。“根据年纪分成3个班,我弟弟在学前班,我在小班,还有大班。”苏德战争一爆发,大班的孩子们就都要求报名上前线,但院长说他们还小。听说毛岸英给斯大林写了3封信,要上前线。去军校念了两年后,他就上了前线,“在儿童院的学生中,他是唯一上前线的。”
孩子们虽没有上前线,但很多人都以自己的方式为卫国战争做出了贡献,大一点的参加了预备役,“比如李富春的女儿李特特,她打枪练习得很好。”李树华说,女孩子就到医院去照顾伤病员,能去献血的都去献血了。低年级的孩子给伤病员跳舞唱歌,“整个战争期间儿童院的孩子都没闲着,自己种地,自己收割,自己养活自己。”
战争岁月,只占了我人生的一小部分,但带给我的影响却很深。此后也有过艰难岁月,但和战争比起来,一切都显得容易多了。 ——李树华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高美
(原标题:李树华:每一次进防空洞母亲都把面包挂我脖子上)
编辑:SN091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