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龙保护区救助罕见“大鸟” 叫声如小孩啼哭(图)
卧龙自然保护区救了一只罕见“大鸟”
长将近一米,体重十多斤,一天能吃掉一只5斤左右的鸡
羽毛暗褐色,喙和爪子呈黄色
背部伤口,是一个圆形的“肉洞”,直径有2厘米左右,半厘米深,伤口颜色嫩红,尚未结痂。腹部一条条抓痕,看起来是抓伤。
专家判断,它被其他大型猛禽所伤,或者和其他同类争斗时负伤。
这是什么鸟? 白尾海雕!
欧洲最大的捕鱼鹰,鹰科猛禽,如今在整个欧洲仅生活着近2500对
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在我国较为罕见
201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成都商报(微博)实习记者 李秀明
记者昨日从四川省林业厅获悉,卧龙自然保护区12月中旬救起一只受伤的“大鸟”,经鉴定,此鸟是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的白尾海雕。
保护区工作人员对它进行细致的救治和喂养。据成都商报记者了解,目前它恢复状况良好,有望在一个月后被放生。
巡查发现猛禽
“它的叫声就像小孩啼哭”
12月11日,一个正常的工作日。这天早上卧龙自然保护区三江保护站蒿子坪保护点工作人员王记富等人一早起来,从保护点出发开展例行巡查。
当他们走到临近一条小河的地方时,远远地听到几声怪异的叫声,“听起来就像小孩哭”,三江保护站的谭迎春站长回忆当天的状况。
巡查人员循着叫声走到河边,眼前出现了一只他们并不熟悉的“大鸟”。这只鸟体长将近一米,羽毛暗褐色,喙和爪子呈黄色,背部和腹部羽毛凌乱。当时它全身湿透,精神萎靡。
巡查人员接近,它也没有飞起躲避,王记富等人判断这只鸟应该是受伤了。巡查人员将其抱起检查,在其背部和腹部均发现了伤口。
“比较严重的是背部的伤口,是一个圆形的‘肉洞’,直径有2厘米左右,半厘米深,伤口颜色嫩红,尚未结痂。腹部的伤看起来是抓伤,有一条条的抓痕。”谭迎春向成都商报记者描述。
鸟类专家判断它是被其他大型猛禽所伤,也有可能是和其他同类争斗时负伤。王记富当即把“大鸟”带回了保护点,当天下午将它转送到了三江保护站。
伤口恢复很好
“它一天能吃掉一只5斤的鸡”
为了防止伤口感染,三江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分两天给大鸟喂食了两粒青霉素,“洒在喂给它吃的肉里面”。经过观察,伤口并无发炎现象,工作人员停止了喂药。
起初,喂食它也不怎么吃,只有当人都离开后,它才会大口吃肉。“它的食量好得很,一天能吃掉一只5斤左右的鸡,而它自身的体重也就十多斤。”谭迎春说。
为了弄清这只大鸟的“身份”,保护站查阅比对了图谱资料,初步认定它是白尾海雕。继而保护站又将照片传给专家,专家的鉴定也认为是白尾海雕。
据了解,白尾海雕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大型候鸟,在我国较为罕见。白尾海雕又称白尾海鹫,是鹰科猛禽,体长约69厘米至91厘米,重约4公斤至6公斤,翼展可达2.4米,主要以鱼为食,多栖息于江河、湖泊、岛屿及海岸地区。
白尾海雕是欧洲最大的捕鱼鹰。据统计,如今在整个欧洲仅生活着近2500对,主要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和格陵兰岛。白尾海雕于201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经过十几天的精心喂养,据谭迎春介绍,这只白尾海雕伤口愈合情况很好,“前两天把它放到空旷的地方,已经能够短距离飞翔。不出意外,这只白尾海雕应该可以在一个月后康复,我们会在发现它的地方将它放归自然。”
据介绍,白尾海雕在卧龙自然保护区内尚属首次发现。经走访调查,初步推断卧龙自然保护区西河、中河流域是白尾海雕冬季越冬的栖息地之一。
而据保护区工作人员透露,他们23日又在西河流域发现了外观极为类似的大鸟,“应该是它的同类,也是白尾海雕”。
新闻链接
法国绝迹多年
还拍电影怀念
2014年9月28日, 一只白尾海雕在巴黎埃菲尔铁塔顶端成功放飞,这一在法国消失已久的大型猛禽被野生动物保护者们带回到公众的视野。
由于人类捕杀、工业污染等原因,白尾海雕从1959年起便绝迹于法国,目前主要繁殖于欧亚大陆北部和格陵兰岛。猎鹰训练专家雅克-奥利维耶·特拉韦尔还和法国女导演米丽埃尔·巴拉共同创作了一部以白尾海雕为主角的影片《自由:一只鹰的起飞》。这部半虚构半纪录片式影片定于2015年春天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