卤煮网事:广场舞的前世今生
【口播】一进入五月,天气就越来越暖了,再加上天黑的也越来越晚,所以大爷大妈们热爱的广场舞又可以大跳特跳起来了,昨天晚上娜仁饭后散步的时候就看到小区里沉寂了许久的大爷大妈们又跳起了欢快的舞步,你还真别说,这音乐一响起来,确实让人特别想跟着一起扭一扭,其实娜仁也跟大家一样有一个疑问,这广场舞到底是怎么出现的,又是怎么变得如此受欢迎?我们一起来看看今天的《卤煮网事》来了解一下广场舞的前世今生吧。
【解说】
佐餐小菜 片花 五月是个让不少人意气消沉郁闷,苦恼忧伤的季节,人们不但抵触上学上班,整日慵懒倦怠,难以提起兴致。还有好多事要忙,却又什么都不想做;情绪低落,总提不起精神,白天犯困,晚上失眠。如果你也这样,那么恭喜你,你得了五月病。
(字幕)五月病,又称季节性懒惰症候群,就是在春夏之交的五月份,因为理想期许和现实的差距,还有人际关系也没有达到预定状态,而产生的厌倦易疲乏的情绪问题。
(转场) 其实不管你五月还是十月,懒还是不懒,有这么一群人是一定不会放弃运动的。夜晚、广场,玩耍的小孩,散步的大人。突然,节奏感十足的音乐响起,一群大妈排好方阵,哦,原来是广场舞要开场了。也许你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跳舞的大妈们“攻占”了广场,不过,若是说起广场舞的历史,可并不像它看上去的那么简单。
如果说规模最大的“广场舞”,恐怕要数解放初期的“忠字舞”了。这种动作简单的舞蹈,不需要专门的训练,易学易会,动辄上万人参与,将“广场舞”的动员意义和群体性放大到了极限。再到改革开放之初,诸如“交际舞”、“迪斯科”这种舞蹈,在当时还不能被普遍接受,能在公开场合跳的集体舞蹈,大多是要充满正能量的积极向上的舞蹈。 直到80年代后期,随着国外的“新鲜事物”不断传播到中国,在公开场合跳舞这种事儿,才被人们一点一点接受。不过同时,也有人坚持认为跳舞是“低级庸俗”的行为,应该予以制止。 但是制止归制止,人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仍然需要得到满足,于是“广场舞”这种形式便横空出世了。
广场舞的好处在于,一方面可以满足中老年对于音乐和舞蹈的热爱,又不至于惹出有伤风化的口水官司,自我解放的追求与授受不亲的旧俗中西合璧,再加上人均占用面积不大,符合小户型刚需的国情,自然就风起云涌、星火燎原。每天饭后,神州大地的中心广场,几百人乌泱泱跟着凤凰传奇的歌喉,整齐划一地扭腰摆头挥胳膊蹬腿,也算是一大奇景了。
不过你要是把这几百人想成散兵游勇那就大错特错了,一般成规模的广场舞集群都集成了联防队的传统作风,成体系成规模组织化运作,有带头大姐,有核心小组成员,有外围积极分子还有广大打酱油的爱好者。带头大姐一般具备身体壮硕嗓门大的特质,一来负责划定势力范围,二来提供大功率播放设备,寓教于乐,实力远超那些90后街舞、滑板爱好者。
【口播】看完小片大家应该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妈们会如此肆无忌惮地挑战大家的耳膜和审美底线了,他们可以说是上承天命、下应民意,而且这么看来这广场舞绝对不会是昙花一现,因为人家有强大的历史背景做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