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川剧博物馆要预约 非遗设施运转陷两难

26.08.2014  22:00
          四川在线消息(四川日报记者 程文雯)“你看看这些珍品,就这样堆在地下室,老是不见天日。”最近,成都蜀绣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经理谯宇筠一直在为公司寻找合适的展示场所。希望有“一席之地”的非遗项目不少,而有容身之地的不少非遗项目又未见得用好了场地。如此两相矛盾,省文化厅非遗处处长林彤表示,刚刚下发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界定了“非遗设施”,或许能推动我省非遗项目找到好的展示平台。

      【名词解释】什么是非遗设施?

        非遗设施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设施。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同特点,非遗设施主要分为传统表演艺术类、传统手工技艺类、传统民俗活动类3种类型。

        根据四川实际情况,一般为非遗的保护、传承、展示而专门修建的场地、硬件等基础设施,都可以被纳入非遗设施。因此,非遗主题类博物馆、展示厅、非遗传习所、传习基地、非遗生产厂房等都是非遗设施。

        【现场调查】非遗设施使用呈现AB面

        四川的这些非遗设施究竟运转如何?记者走访了省内几处非遗设施,发现运营情况呈现出AB两面。

        A面:红红火火忙不停

        8月23日,凉山州喜德县彝族漆器公司“犇驰漆器”工厂内一派忙碌,200多平方米的木胎制作车间里堆放着大大小小的圆木。10位技术工人正在车床前忙着车胎,一位工人将一块细原木放上车床,手里的刀具在木块上轻削几下,一个小酒杯就已具雏形。

        随后,记者来到300多平方米的漆器陈列室,整个陈列室被划分为历史回顾、传承人作品和精品展示3个区域,展品从上千年的素胎漆器到公司新开发的花瓶、彩镯、摆件等,应有尽有。“除了过年过节,工厂一直在生产”。

        除了生产和展示区域,厂区里还有专门培训教室、大师制作室等。“我们这个月才搞了一次传承培训,利用生产设施培训了36位周边群众,为下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做准备。

        B面:门庭冷落生意清

        记者来到成都蜀绣文化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几经询问,才在一家宾馆的地下一层找到这家公司。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间300多平方米的地下室内几乎堆满了蜀绣,十分拥挤。虽然是成都市文化局授牌传习所,但记者在这里并未看到绣架。“场地太小,摆不下。”谯宇筠说,他们只能借用学校、博物馆和周边区县的场地做培训。对此,谯宇筠顾虑不少:“借场地担心绣品被盗而学员上课又要考虑成本;如果自己修场地,拿地、规划、施工等费用我们确实承受不起。

        随后,记者又来到成都川剧艺术博物馆,这里则干脆大门紧闭。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由于散客太少,博物馆运营成本偏高,如果不是提前联系,这里一般都不开门。

        【记者观察】非遗设施不能只靠“

        目前我省非遗企业大部分是传承人牵头建立的民营企业,资金和经营能力的差距或许是造成非遗设施运营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刚刚下发的《方案》被传承人们视为“及时雨”,希望政策扶持下的非遗设施能运转起来。

        然而,细读《方案》,缺资金的项目必须要满足三个条件才能获得支持。第一个硬杠子便是国家级非遗;再者,项目必须与当地就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等相结合;第三,项目所需的补助投资不能超过核定总投资的75%。三个条件,既表明要扶持优质非遗项目,同时也透露出一个信号:非遗设施的建与转,不仅是政府的事情,还有25%的投资要自己找。

        这几年,非遗发展可谓政策红利多多,但不意味只靠政府养。传承人只有发挥好主动性,才能建好用好非遗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