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巴中"博士之乡":村民尊师重教 生来有读书梦

10.02.2016  18:50

  中新网巴中2月7日电 (苗志勇)“大红灯笼高高挂,又是一年春来到……”春节期间,中国人往往习惯热热闹闹迎接新年,但在被誉为“博士之乡”的四川省巴中市恩阳区渔溪镇和平社区,却是一番宁静景象。

  临近春节,记者驱车来到川陕交界的和平社区,只见一幢幢房屋静静矗立,屋前是正在看书写字的孩童,田间有些许老人仍在劳作,小镇内满是宁静祥和之感,蜿蜒的乡村公路旁立着一块写有“博士之乡”的指示牌。

  一个常住人口仅一万的小镇,人才辈出,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和平社区累计“走出”了21位博士、42位硕士,目前仍有20位研究生在读,被人们称作“博士之乡”。几十年来,周边乡镇的人谈起和平社区,总是会竖起大拇指夸赞:那里的娃娃读书相当得行!

  新春之际,和平社区没有张灯结彩且稍显冷清,这让到访的记者颇感疑惑。“我们这里的人比得不是哪家有钱房子漂亮,而是比哪家的孩子读书成绩更好、更争气。”曾在和平小学任教的退休教师吴振孝说,在和平社区,一直保持着“尊师重教、勤俭实际”的民风。所以就算过年,“博士之乡”也很难看到繁荣的迎新布置。

  吴振孝告诉记者,和平以前是一个乡,现在是一个社区并入了渔溪镇。由于当地山高地贫,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老百姓挣钱不易,生活也相当节俭。“知识改变命运,大家深信这一点。”吴振孝讲,当地人大多把节省出来的钱供子女读书,以期后辈能过上不一样的生活。

  “现在如果算上大学生,和平前前后后考出去的人才有740多人了,可以说,几乎家家都有大学生。我的学生都有几个是博士了,获得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的宋永华就是我学生!”言及此,这位教了一辈子书的老人脸上尽是自豪骄傲之色。

  在这样一个偏远的乡镇,竟如此“盛产”博士,有人说是因为和平社区“风水”好。当地人却不以为然:不是风水好,而是我们“生来就有个读书梦”。

  “从古至今的老百姓都重学问,解放前村村都有不错的私塾,解放后和平中心校在四川省都小有名气。”和平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夏长河告诉记者,和平社区重视教育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

  夏长河笑着说,随着近些年一个又一个博士不断“冒出来”,和平人“攀比”的标准也水涨船高。某某家又考上了博士,博士成为了年轻学生们的奋斗目标。正是这种特殊的氛围,学生们互相帮助、互相影响,“博士家庭”也屡见不鲜。亲兄妹、表兄弟同时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的例子不少,新文村一社有一对姐弟俩都考上了博士,姐姐赵文菊是北京大学博士,弟弟赵毅也拿到了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学位。桂花村二社的彭丽,彭林,彭金三人是表兄妹,三人都获得了博士学位……

  除却“读书梦”,和平人对于知识的敬重也让人感叹不已。记者走访发现,场镇里没有一家网吧,更没有游戏厅。村民宋永刚家中有两个正在读书的学生,全家收入只靠务农,但他却从没动过歪脑筋。“开游戏厅是赚钱,但那挣得是学生的钱,为了挣钱把娃娃前途耽误了就不划算了。”宋永刚说,要是镇上谁家开网吧、游戏厅,肯定要被乡里乡亲骂惨。

  “乡亲们,大家新年好,给你们拜年了!”采访期间,一辆黑色越野车停在和平九年义务教育学校校门前,一名中等个子、戴着眼镜的中年男子下车后站在校门前看了看,然后用地道的四川话向四周乡亲打招呼。

  这名男子正是从“博士之乡”走出去的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宋永华。自出国深造后,宋永华就没有在老家过春节,“一晃30年了,今年我给大家拜年了!”

  乡亲们惊喜地围了上去,高兴地与宋永华握手、拥抱。“长变了!但是你的口音还是没有变呀!”

  宋永华的家就在学校旁边,他第一时间到母校走了走。“学校硬件建得不错,该有的都有了。”宋永华提议说,希望能把在外工作的老乡们联系起来,凑100万元给母校设一个“尊师重教”基金,对优秀教师和贫困学生进行奖励和扶助。

  “当年,我在巴中恩阳中学读书时,正赶上全国科技大会召开,国家对科技及人才培养开始重视。学校墙上贴出的陈景润,后来就是我的偶像,我梦想成为一名科学家。如今,我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在校门口与乡亲们合影后,宋永华偶遇了3名即将参加高考的学弟学妹。“今天做好今天的事情,明天肯定比今天做得更好。我给你们出道题目,请你们用英语写一篇500字的新春随笔发到我邮箱,我想看看你们的英语写作水平!”。宋永华鼓励他们要敢于战胜自己、实现梦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