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恩阳"博士之乡"密码 小地方30多年出21个博士

07.08.2015  18:47

博士小学的校园一角

宋永华的母亲

博士小学的校园一角

近日,因为一条新闻,千年古镇恩阳沸腾了。中科院刚公布的2015年院士增选初步候选人名单中,两位恩阳老乡——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宋永华和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韩杰才在列。

距离恩阳城区一个多小时车程的渔溪镇和平场,宋永华在这里度过了少年时光。和平场小学的校史陈列室内记录着这片土地的荣光: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恢复高考以来,这个仅一万多人口的偏僻之地,竟走出去了21位博士,而且,这份名单还在不断拉长。

因为宋永华,因为盛产博士,这个与南充、广元接壤的偏僻之地声名远播,人们亲切地称其为“博士之乡”。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片土地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神奇?8月4日,华西城市读本记者前往恩阳,解码“博士之乡”的奥秘。

好环境

街道上看不到一间网吧

和平场小学,三面浅丘环抱,正面视野开阔,天高云淡,溪流潺潺。“这是一个能让人静下心来读书的好地方,并非所谓的风水好。”对于外界盛传的“风水说”,同样从和平场走出去的恩阳区教体局局长王正智,道出了自己的看法。

和平场,过去是恩阳的一个乡,曾经很繁华,几年前撤并之后,成为渔溪镇下辖的一个社区,冷清了许多。

黑网吧和电子游戏厅泛滥,是困扰很多乡镇的老大难问题,但在和平场街道,这些都不是问题。因为从街头走到街尾,根本就看不到一家网吧。王正智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一次他到和平场小学检查,午饭后,学生们进入教室学习,很少有走出校门的。他以为是校方的刻意安排,后来他到街上悄悄走了一圈,终于找到答案。

和平场小学副校长熊军告诉记者,和周边其他学校相比,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留守孩子并不多,每次开家长会,绝大多数学生的父亲或母亲都会来,重视教育,形成了良好的风气。熊军坦言,当地民风淳朴,学校周边环境好,再辅以良好的家庭教育,校方在管理方面确实省心不小,能够一门心思用在教学上。

好攀比

不比家境比教育

和平场距离恩阳城区47公里,前几年才修通了一条连接山外的水泥路。种植芦笋、种田喂猪、外出务工,是主要的收入来源。

艰苦的生产生活环境,让人们笃信“知识才是改变命运的最佳途径”。

在这种朴素理念的驱动下,当地盛行一股“攀比”之风,大家比的不是哪家楼房修得高,哪家挣的钱多,而是比谁家孩子更争气,谁家又出了一个大学生。

近些年,随着一个又一个博士不断冒出来,大家“攀比”的标准也水涨船高:某某家又出了一个博士,是相当长的一个时段内,街道居民们最乐于讨论的话题。

正是在这种特殊环境的熏染下,学子们互相帮助、互相影响,一个带动一个,亲兄妹、表兄弟同时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的例子不少,“新文村一社的姐弟俩都考上了博士,姐姐赵文菊是北京大学博士,弟弟赵毅也拿到了北京科技大学博士学位。桂花村二社的彭丽,彭林,彭金三人是表兄妹,三人都获得了博士学位。”熊军如数家珍。

好传承

建“博士馆”打造恩阳文化名片

综观宋永华等21位博士的求学经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在和平场完成小学或初中学业。

今天的和平场小学,系汶川地震后澳门援建的学校,教学楼等硬件设施,不输城区任何一所学校。“当年可不是这个样子。”宋永华的小学班主任,今年78岁的胡振孝老师回忆,如今高大的北楼,当年是一排低矮的土坯房,南楼则是一排猪圈。宋永华和他的同学们,就在这样的环境里,读完了小学和初中。

几十年沧桑巨变,和平场街道、学校已找不到当年的影子。但在胡老师眼中,有一样东西恒久未变,那就是当地淳朴的民风、良好的学风和一直盛行的‘攀比’之风。”而这些,正是外界试图探寻的“博士之乡”所谓的“密码”。

据熊军介绍,随着博士名单的不断拉长,学校墙上的那张荣誉榜每年都要更新。“目前除已获得博士学位的21人外,还有40多人硕博连读,这个数据很快会刷新”。

“前辈博士扬名四海,后学英才和平天下”,校史陈列室内的两句标语,道出了学校今天的育人目标。

如何发挥榜样的作用,激励更多的学子成才?恩阳教体局局长王正智透露,他们正在构思,在恩阳城区或者和平场社区建设一座“博士馆”。收集恩阳走出去的所有博士名录,通过讲述他们的求学经历、成长故事,培养出更多未来的博士。“博士之乡”,也将是恩阳一张闪光的文化名片。

延伸阅读:

博士那些事儿

宋永华,和平场走出的第一个博士。16岁考上成都科技大学,1989年,时年25岁的他以总分第一考上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获博士学位,后来担任清华大学电机系教授,4月任校长助理、低碳能源实验室副主任。2004年当选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留英中国学者。2009年9月至2012年11月任中组部人才工作局副局长兼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专项办公室主任。目前任浙江大学常务副校长。

A闹中求静 古树下苦读

在五姊妹中,排名老三的宋永华酷爱学习。屋后一株300岁高龄的黄荆树,就是他幼时读书的地方。

据宋博士78岁的老母亲回忆,由于居住在街道上,平时家中常有客人来往,放学后,宋永华笑着和客人打个招呼,草草刨一口饭,然后捧着书,就到屋后那片林子里苦读。那里只有蝉鸣鸟语,是一片清净之地,那颗300年的黄荆树,陪伴他度过了少年时光。

B对家人严苛 侄儿拒绝舅舅邀请

在老家人眼中,宋永华作为杰出的科学家,身上应该具有很大的“能量”,但他却时常令家里人失望。

说起宋永华,他的妹夫李坤直摇头。他的孩子当年高考成绩不理想,遂给宋永华打电话,指望他能为自己的外侄找一所好一点的大学。“我没有这个能力,让娃娃自己去奋斗”宋永华在电话里给他浇了一盆凉水。

有一次,宋永华到成都出差,给李坤的孩子打电话,请他一起吃吨饭。“娃娃没有去,他拒绝了舅舅的邀请。”李坤猜测,儿子拒绝的原因,可能和当年自尊心受挫有关。

C“母校面前 我永远是一名学生”

和家人的感受不同,宋永华当年的老师和母校的师生,感受到的却是赤子深情。每年教师节、春节,宋永华都会给当年教过自己的小学、初中、高中老师发祝福短信。“有时候他忘记了,但节后一定会补上。”胡振孝老师说。2006年,宋永华捐资几十万元,建起了街道上第一所正规幼儿园。

虽然回和平场的次数不多,但每次回来,只要时间允许,母校都会请他去给师生做报告。“给小学、初中的同学们说点什么好呢?”宋永华为此有些犯难,但他一旦答应了,就会认真做准备。讲台上,他一直坚持站着讲完,理由是,“在母校面前,我永远是一名学生”。

“巴中科学名人录

在灿若星辰的科学家名录中,不乏在各自领域做出杰出贡献、享有盛誉的巴中籍科学家。

成会明:巴州区曾口镇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成会明博士,首位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的巴中籍科学家。

吴伟仁:平昌县得胜镇人,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韩杰才:恩阳区人,现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副校长、特种环境复合材料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主任,总装备部先进材料技术专家组成员,国家863计划航天航空领域702主题专家组副组长。国家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权威专家。

华西城市读本记者 谢颖 见习记者 任星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