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溪区水务局:盘活水资源 做好水产业
宜宾市南溪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全区有一座中型水库,39座小型水库,40公里长江过境,29条大小河流,还有星罗棋布3000余口山坪塘、160多条石河堰。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好水资源,做大做强涉水产业,为南溪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必须坚持以项目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构建南溪“城乡供水一体化、农业灌溉全域化、节水建设社会化、水产富民产业化,以水兴区生态化”宏伟蓝图,大力推进供水产业、水产产业、旅游产业的发展,为现代农业和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创造条件,把南溪真正建设成为宜宾“全域开放的桥头堡、产业活跃的增长极、创新跨越的示范区”,在全省率先实现小康目标。
一、民生优先,构建城乡供水一体化,加快供水产业发展
按照城乡统筹思路,民生优先原则,着力实现城乡安全饮水,力争“十二五”末,基本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集中供水率达到90%以上。
建立供水工程网络城乡一体化。以“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建设、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为运作思路,重点建设“六大供水工程”,即城区供水、九龙水厂、内口岩水厂、汪家水厂、长兴水厂和江南水厂,加快构建完善的城乡供水网络。城区供水新建西城新水厂和罗龙工业园区供水厂,供水能力达到9万吨/日,以满足城市化发展要求。农村供水工程主要依托九龙水厂、内口岩水厂、汪家水厂、长兴水厂和江南水厂等镇乡水厂为骨干,通过改扩建和管网延伸、并网等方式,不断向周边农村辐射,扩大供区。
建立公司经营城乡一体化。为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体系,统筹城乡均衡发展,南溪区城乡供水工程全部实行公司化管理模式。城市供水和农村供水分别由两个国有化公司进行管理。特别是针对丘陵地貌情况,打破区域,打破界限,对全区农村已建的44个乡镇和村级集中饮用水供水工程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核算、统筹盈亏”的公司化运营体制,在建立完善公司内部管理机制、目标考核机制及水质安全监测制度等相关体制机制的基础上,由政府财政落实定额补贴,将运行困难的村级水站的电费、维修费及消毒药剂等费用列入补贴范围,促进了各级水站的良性运行,正逐步形成资源共享、联网联营、盈亏共担、均衡发展的供水一体化管理体系。
建立供水管理服务城乡一体化。我区围绕加强水功能区建设,划定城乡供水水源地,加强面源污染治理,终止肥水养鱼,采用生物措施改良水质,落实供水水源地保护。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南溪区水质监测中心(化验室),加强水质监测规范化管理。建立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加强水质在线监测。2013年实现城市供水企业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全覆盖;2015年前实现供水人口2000人以上或供水规模200方以上的较大工程水质在线监测系统全覆盖,努力实现城乡供水服务均等化。
二、以农为本,努力实现农业灌溉全域化,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农田水利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始终是水利工作的重点。南溪区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布局,通过大力实施小农水、节水重点县及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建设,完善了水网、路网、渠网,形成较为完善的灌排工程体系,提高蓄水、保水、抗旱、排涝能力,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山、水、田、林、路得到综合治理,推动了现代农业产业发展。
突出项目支撑,夯实农田水利基础。围绕产业发展,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为宗旨,通过大力争取实施小农水、节水重点县、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不断夯实农田水利基础,提高全区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整体水平。特别是近三年实施的小农水工程,累计整合投入资金2.6亿元,完成了87个项目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形成了农田全域灌溉体系,促进了项目区蔬菜、高粱、茶叶、核桃等产业发展壮大。到2020年,全面实现全区农业灌溉全域化目标。
强化建后管护,完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着力强化五大支撑,建立完善工程建后管护体系,使管护体制落到实处。一是以片区水务管理站为支撑,落实水务行业管理职责。二是以乡镇水利管理站为支撑,强化政府监管职能。三是以村级用水者协会为支撑,构建群众监管长效机制。四是以明确工程权属主体为支撑,落实管护主体自主管理责任。五是以财政保障为支撑,构建公共服务运行长效机制。
三、强化特色,养殖富民,促进水产产业发展
南溪区有丰富的水面资源和良好的渔业基础。全区水域面积16.4万亩,池塘、稻田养殖历史悠久技术成熟。近年来,不断加大水产养殖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养殖品种逐渐优化,2012年黄颡鱼、大口鲶、湘云鲫、美蛙、泥鳅、鳖等名优水产品产量占水产品总量的28%,水产品总产量14350吨 ,产值2.8亿元,农民人均增收138元。到2015年,努力实现名优水产品比例35%以上,农民人均增收翻番。
突出特色养殖,加强基地建设。南溪区特色水产业发展结合《宜宾市特色水产发展规划》,以特色基地建设为重点,示范带动水产产业发展。一是建设苗种繁育基地。在仙临利群村和长兴先锋村分别建立苗种基地,开展胭脂鱼、湘云鲫、黄颡鱼、大口鲶、泥鳅等名优鱼的种苗培育;二是建设特色养殖示范基地。在仙临金鱼村、林丰花园村、石鼓大坪村及汪家新桥村建立特色水产品基地,分别发展名优鱼、稻-蛙-鱼、鳖、泥鳅及藕鱼混养;三是发展休闲渔业基地。以罗龙镇柏木村为示范,发展大观全福村、裴石临江村等休闲渔业基地建设,带动全区休闲渔业发展。四是建设天然生态放牧渔场。以现有水库为基础,采取只放苗放牧式方式养殖,以达到纯生态养殖,生产有机鱼。
创新服务机制,推动水产产业化。2008年10月,成立了南溪县水产协会,现会员已发展到167个,带动农户3820户,2013年被推荐为全国“科普惠农兴村计划”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协会组织会员开展技术交流和信息沟通,相互借鉴,并结为合作伙伴,为水产产业化发展打下基础。专业合作社是农村经营发展的新形式,也是实现我区水产业由传统向现代产业化转变的有效途径。我区已有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22家,会员1200多人,通过专业合作社带动养殖户的模式,水产产业化已初具雏形。到目前,已有三个专业合作社通过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证和产品认证,林丰绿色美蛙专业合作社在2009年被农业部授予健康养殖示范场。
四、人水和谐,以水兴区生态化,带动旅游产业发展
南溪区滨临长江,北有护城溪环绕,西有桂溪河,四面环水,通过长江防洪堤、桂溪河、护城溪堤防工程建设,形成水系与河堤绿化系统共同构成“水清、林秀、景美”的人居环境,滨江园林城市初显轮廓,古街游正在推广。以马耳岩水库为依托的云台山风景区、以黄沙河为骨架的川南休闲旅游度假区正在兴起,治水生态化,为南溪旅游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以生态堤防为支撑,加快推动城镇化进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做好“安全工程”,构建防洪保障体系,成为南溪城市发展的重要前提。“一个水利工程造就一个新城。”这是南溪人对滨江三期长江堤防工程建设的描述。南溪区将堤防工程建设与城市化进程相结合,已完成滨江堤防工程15.5公里,为加快我区城镇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以水环境工程为支撑,打造亲水宜居的滨江生态环境。一是大力加强城市污水厂、乡镇污水站的建设。2014年前建成2万吨/日的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1座、园区工业污水处理厂2座和全区15个乡镇污水处理站,城区生活污水收集率达到100%,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以上,乡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63.78%,实现全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全覆盖,为水生态环境安全提供了保障。二是全面推进“清水工程”,完成所有饮用水源水库的取缔肥水养鱼工作,80%的水库实现清水养鱼。三是大力实施河道综合治理,将堤防建设、河道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通过堤上绿化、河道清淤、投鱼苗、种植水生植物等方式,完成河道综合整治6公里,新增城市绿化面积5万平方米。
以水生态资源为支撑,开发休闲旅游产业。一是依托滨江文明门、古城墙以及古街,打造国家4A级旅游景区。二是以省级森林公园为品牌,以马耳岩水库湖光山色和云台山优美的自然景观为基础,继续开发马耳岩旅游资源,争创国家级森林公园。三是位于石鼓乡的川南休闲谷,地处长江何黄沙河交汇处,现已建成10万亩花卉、苗木、茶多酚生产基地,结合休闲度假设施的建设,将建成国家级旅游度假区。
五、节水为要,促进节水建设社会化,全面提升产业质量
按照《宜宾市南溪区水资源综合规划》、《宜宾市南溪区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要求,以实施“三大战略” 为重点,积极推进节水建设社会化工作,着力转变水资源管理方式,争取用3—5年,基本健全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管理体系,实现全区水资源“三条红线”管理目标,全面提升工业、农业以及第三产业的质量和效益。
实施“节水强农”战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以提高灌区用水效率和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为重点,大力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等高效节水技术,加快推进中小型灌区节水改造、节水示范、集雨节灌和渠系防渗配套等节水工程建设,为江南镇万亩蔬菜产业、大观镇高粱产业、石鼓乡花卉苗木产业、黄沙镇有机茶叶基地以及稻鱼产业等高效现代农业产业提供节水服务,提高了农业产业效益。
实施 “节水兴工”战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按照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行最严格的的水资源管理。一是严格控制新上高用水工业项目,实行取水定额管理;促进企业配备节水计量器具,加快淘汰高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积极引导企业实施节水和废水处理回用技术改造,提高水循环利用率,降低单位产品用水量。二是加强工业节水管理基础,强化工业用水源头监管,推进工业企业节水设施与工业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认真执行《用水单位水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强制性国家标准,开展用水在线监测;三是加强政策引导和支持,优先支持节水型企业新建、改建、扩建项目用水需求。到2016年底,争取有2家以上企业创建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促进企业转型升级,节能降耗,提高效益。
实施“节水活城”战略,促进城乡节水。加快老城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开展新城区供水管网规范化建设;大力开展“五个一”节水示范创建活动,力争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日用水量控制在110升以内,节水器具普及率达到70%,这将有利于降低居民生活成本,促进服务业等其他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发布者: 信息中心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