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江: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

22.12.2014  23:48

近年来,南江县按照“统筹城乡、连片推进、精准实施、全域扶贫”的工作思路,围绕“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发展目标,以精准为核心思想的扶贫模式纵深推进贫困人口精细管理、扶贫资源精确配置、贫困农户精准帮扶。截至目前,该县贫困人口下降到25548户90713人,比2011年减少18252户63287人,分别减少42%和41%。

 

精准识别 扶贫帮扶有的放矢

 

南江县采取群众“点菜”,政府“下厨”方式,根据贫困农户的现状、致富意愿、致富能力等个体差异,制订不同的“营养菜式”来弥补贫困家庭脱贫致富能力的“营养缺失”。对不同贫困户采取不同的扶贫措施搭配,到户到人扶贫攻坚,摸穷底,拔穷根,兴产业,真正将扶贫扶到了根上。

 

打开《南江县贫困农户登记表》,贫困人口的家庭人员、致贫原因、生产条件、劳动能力、收入来源、享受社会保障、月均基本生活开支等一系列指标历历在目。每个贫困户的真实状况、主要致贫原因和脱贫条件一目了然。“对每一个贫困人口,我们的调查人员都会登门、见面。”黑潭乡党委书记介绍。南江县先后编制了《关于创新机制促进扶贫工作的若干意见》《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按照宣传部署—自愿申请—乡镇初审(公示)—县级审查(公示)—市级审核—省级审定—县级公告的程序精准识别贫困村,按照宣传发动—农户申请—小组评议(公示)—村级核实(公示)—乡镇审核(公示)—县级审定(公告)的程序精准识别贫困户。在此基础上,确立由政府包办转向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新时期扶贫开发新思路,采取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创新社会共同参与扶贫机制等措施,从“大水漫灌”到“精确滴灌”,改变“撒胡椒面”“单兵作战”的做法。

 

截至目前,全县精准识别贫困村156个贫困户2.5万户9.02万人,全面完成贫困村、贫困户信息录入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即将实现全国联网运行。

 

帮扶结对 破解百姓贫困难题

 

目前存在什么困难,急需要解决什么?”“土鸡养殖技术还没有学习到位。想请您们帮我们联系一下县上的专家,再给我们手把手指导一次……”12月12日,在南江县赤溪乡蒲坪村二社赵德全家里,十多户村民坐在一起座谈,该县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正在认真记录,并不时解答,这是南江结对帮扶工作开展的一个缩影。

 

该县明确提出“精准识别定对象”“量体裁衣定措施”“动态管理定任务”“限时完成定责任”“四定”扶贫措施。将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出来之后,再深入分析致贫原因,认真落实帮扶责任人,逐村逐户制订帮扶计划,集中力量扶持,最终增强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大力开展结对认亲、爱心扶贫、扶贫志愿者等牵手活动,建立“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定点帮扶制度,对全县每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确定一个或一个以上定点帮扶责任单位,对每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户确定一名帮持责任人,33名县级领导、156个县级部门和单位、全县所有党员干部对精准识别出的贫困村、贫困户实施一对一挂联帮扶。抽调468名干部分村组建了由部门副科级实职以上领导为队长、部门和乡镇驻村干部为成员的驻村帮扶工作队,部门驻村干部任贫困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副书记或村主任助理等职务,每月驻村工作时间不少于20天。

 

同时,开展结对认亲、栋梁工程、捐资助学、重病捐赠等活动,通过动员一切力量,集聚一切有效资源参与扶贫开发,努力构建专项、行业、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今年以来,中国工商银行、省委办公厅、省发改委、省路桥集团继续对口帮扶南江,省、市、县三级帮扶部门已为帮扶村落实发展项目272个,帮扶资金和物资达到7690万元。

 

连片推进产业凸显拳头效应

 

扶贫的初衷不是‘锦上添花’,不能光靠送钱给物,要将输血式脱贫变为造血式致富。”南江县扶贫开发局长马明表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和县、乡、村行政界限,将精准扶贫攻坚和区域经济发展结合,开启“1+6”扶贫新模式。

 

南江县以“基层组织建设”为核心,纵深推进“巴山新居”、产业培育、乡村道路、技能培训、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建设六大扶贫工程,将48个乡镇522个村规划为25个扶贫开发片区,每年启动一片、巩固一片、提升一片,梯次推进连片扶贫开发,努力实现“一片一片的规划、一片一片的推进、一片一片的脱贫”。立足自身优势,把特色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以‘一村一品、一品一特’作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实行“两区三带六园”的产业格局,大力实施核桃、茶叶“双百工程”和“巴药发展行动计划”。立足“品种本地化,回归原生态”,定位全省生态产品的主体供给区和生态财富富集区,提升茶叶“一区三带”、核桃“一区四线”、南江黄羊“三线四片”等十大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有机蔬菜、翡翠米、巴山土鸡等特色原材料供应基地,壮大果蔬、花卉、生态养殖等三大特色农业园区。

 

同时,紧紧抓住被列为“全省全域规划试点示范县”的机遇,遵循“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尊重自然、体现特色、保护文化”的要求,编制完成《全县新农村总体规划》、《省级新农村成片推进示范县建设总体规划》以及基础、产业、公共服务等各类专项规划758个。累计建成长滩、红光、青杠、槐树等中心村(综合体)17个、聚居点533个、巴山新居4.18万户、聚居人口9.5万人。(巴中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