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报:让“医调委”更加客观中立
《广州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若干规定》近日获得通过。《规定》明确,广州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简称“医调委”)将由市司法行政部门指导设立,市医调委的设立和开展调解工作可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此外,在4月9日的全省解决医患纠纷和打击医闹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省司法厅厅长严植婵表示,今年内将完成全省“医调委”全覆盖。
近几年,人们对医调委已经不陌生。截至2013年底,全国已设医调委2400多个。早在2011年6月,广州市医调委就已挂牌成立。广东省医调委成立以来调解成功率达90%以上。但与此同时,全省医患纠纷和医闹案件仍然居高不下。2013年全省医患纠纷达2.1万件,其中属于医闹的平均每月400余件。传统解决医疗纠纷的途径主要包括患者与医院自行协商、行政调解和司法诉讼三种。这三种途径都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时间,容易激化矛盾。医调委提供了第四个解决途径,在医患之间建立起了一条“缓冲带”,为双方提供了一个沟通、协商的平台,有利于缓冲彼此的对立情绪,消除双方的顾虑,赢得信任,从而打破医院单方的话语权,使医患博弈逐步趋向公平、公正。可以说,客观中立是医调委存在的基本价值。
医调委虽然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却遇到一些问题。在很多患者看来,一个主要由各医疗机构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人员组成的医调委,其客观公正性值得怀疑。《广州市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理若干规定》旨在改变这一弊端。《规定》要求,调解员全部面向社会招聘,既不能是医疗机构的,也不是机关或事业单位的。这就改变了过去由政府主导成立、由医疗机构或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组成的一惯做法,使调解员的身份更加中立可信。在操作策略上,医调委不再由政府直接供养,而是根据其调解能力和效果来购买服务。也就是说,调解员调解效率高,矛盾化解好,则能够多挣钱,反之将无钱可挣,进而被淘汰。如此一来,不仅能提高调解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也能保证医调委不是一个养闲人的机构。在具体操作细节上,医疗纠纷赔付金额10万元以上的,需要3名调解员,在这3人当中,由医疗纠纷双方各选一名,第3名则共同选定,如此一来,就构成了一种博弈力量,3人调解小组能代表各方利益,调解结果就更公平和客观,也更容易被医患双方所接受。
给医患双方一个“公正的说法”,以及建立起权威性和公信力,不仅需要医调委做到不偏不倚,更重要的是其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匹配。今年我省将实现医调委在各地市、县市的全覆盖。除了实现地理上的覆盖外,也应当注重大力加强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员队伍的职业化建设,积极把具有较强专业知识、较高调解技能、热心调解事业的专业人才吸纳进调解组织。此外,还应设立完善医学、法学等调解专家库、人才库,为医疗纠纷调解提供技术咨询服务,打造一支既懂医又懂法、专兼职相结合的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员和专家队伍。
作为解决医患矛盾的“第四种途径”,医调委虽然有自己的优势,但也有明显的劣势,即没有法律强制约束力,这就导致医调委的调解权威性得不到保险公司的认可,保险公司不愿意支付赔偿金,因此很多医院并不愿意参与医疗调解,而更希望患者走司法途径解决。是否应该给医调委赋权是一个让人困惑的问题。倘若给医调委赋权,又会让医调委披上浓厚的政府色彩,权力属性与其本身的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性质相悖。从其自身定位来说,医调委的权限恐怕只能在现有的框架下,法律上的赋权暂无可能。然而,即使作为一种补充,医调委的存在对解决医患矛盾也大有裨益。在医患矛盾突出的当下,医调委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