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蛴蟆节 正月十四的狂欢夜

24.02.2018  09:05

参加蛴蟆节的队伍在山路上蜿蜒游走。樊俊摄

把蛴蟆灯插在田边祈福。廖兰摄

烟花助阵蛴蟆节。冯勇摄

传授制作蛴蟆灯的技艺。

吕万里摄

三会镇上销售的蛴蟆灯。

吴茂嘉摄

蛴蟆节上的巨型蛴蟆灯。刘泉摄

绵延数公里的送灯队伍十分壮观。吴茂嘉摄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黄勇

特别预告

2018年3月1日(农历正月十四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将在南充市嘉陵区三会镇现场直播蛴蟆节盛况。

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三会镇,农历正月十四日。天色渐渐暗下来,仍沉浸在春节气氛中的大地上,一场盛大的狂欢活动即将开始。蜿蜒的乡间小路上,人们手拿蛴蟆灯三三两两地汇聚在一起,逐渐形成一条长长的人龙。夜幕降临,锣鼓声响起,人龙开始游行狂欢,一路上灯影晃动,密集得像漫天繁星,甚为壮观……

度过这个狂欢之夜,意味着春节正式结束。尽管在其他地方还有传统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但对在这片土地上休养生息的人们来说,他们的“元宵节”,就是头天晚上欢庆的蛴蟆节。

蛴蟆节,作为诞生在川北地区的一个独特的农耕文明节日,自从清朝初期以来,在300多年里,历经世事沧桑而始终扎根活跃在民间,显示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近年来,由于政府的介入,这个民间自发举行的活动,成了政府主办的节日,并越做越大,影响力剧升。

风俗档案

风俗名称:蛴蟆节

风俗释义:蛴蟆(各地方言不同,念作qíma或qiéma或kéma),青蛙和蟾蜍(癞蛤蟆)的统称

举行时间:每年农历正月十四日

流行地域:川北地区的遂宁、嘉陵、顺庆、西充、南部等多个乡镇

举办地点:南充市嘉陵区三会镇

风俗历史:起源于清朝初期,至今300多年

风俗内容:文艺演出、街头民俗展演、送蛴蟆祭祀祈福等

传扬情况:由民间自发举行转为政府主办。从2012年起,南充市嘉陵区三会镇已连续举办六届,2018年3月1日(农历正月十四日)将举办第七届

风俗民谣:①蛴蟆蛴蟆呱呱呱,蛴蟆蛴蟆你莫叫,我们送你很热闹。蛴蟆蛴蟆你莫喊,我们大家都勇敢。蛴蟆蛴蟆你不跑,一脚把你踢到你外婆家吃酸醪糟。②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样高。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长,我也长,我和嫩竹一起长。十四夜,送蛴蟆,蛴蟆公,蛴蟆婆,把你蛴蟆送下河。

节日由来

瘟疫流行,祈求平安

正月十四送蛴蟆,是川北地区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间传统风俗,主要流行在四川省南充市的西南官话灌赤片岷江小片(西充话)地区,以及附近地区(如嘉陵、顺庆、西充、南部等)。经过300多年的演变,如今已成为一种独特的地方民俗文化。

在南充当地的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中,蛴蟆节的由来时间,可追溯到明末清初时期。

清军入关灭掉南明政权后,派兵进攻四川。在成都称帝建立大西政权不到两年的张献忠,面对强敌压境,处境艰难,决定放弃成都,北上迎击清军。

1646年农历十一月,张献忠率军来到川北嘉陵江支流西河流域一带。很快,大西军与清军相遇,双方展开激战,张献忠中箭身亡。

双方激战后,死伤无数,血流成河,又无人打扫战场,导致西河流域瘟疫流行,户户有人死,家家做丧事,百姓苦不堪言。

时值正月开春,万物复苏,田间地头出现了冬眠后的蛴蟆。

在四川,蛴蟆更多时候指的是满身疙瘩的蟾蜍(俗称癞疙宝、癞蛤蟆)。人们喜欢青蛙,但讨厌蛴蟆,觉得它丑陋、肮脏,是不祥之物。

蛴蟆本是无辜的,只是它们出现得太不是时候了。

瘟疫流行,人们找不到原因,认为是蛴蟆导致了瘟疫,把瘟疫称作蛴蟆瘟,蛴蟆成了最可怕的瘟神。

但那么多的蛴蟆,又怎么能消灭得掉呢?

一个云游到这里的道人得知此事后说,瘟疫流行,都是因为战乱,秽气浊血触怒了河神,河神降蛴蟆来祸害人间。

那该怎么办呢?道人又说,在正月十五月圆之夜的前一天,将蛴蟆送走,祈福消灾去百病,家家户户才能从正月十五开始平安无事。

经过道人一番指点,大家都觉得很有道理。正月十四这天,大家用竹子做成蛴蟆灯。傍晚时分,家家户户点起蛴蟆灯,敲锣打鼓,自发地朝河边走去,把蛴蟆灯插在田边或放进河里,祈祷求告送瘟神。

说来也怪,这么一搞整后,瘟疫果然渐渐消去。由此,每年正月十四,形成了送蛴蟆的习俗,并流传到方圆近百里的乡镇,一直延续到现在。

对蛴蟆节的由来,三会镇党委书记廖天元在尊重当地习俗的基础上,有自己的一番见解。

在四川很多地方,青蛙和蟾蜍等蛙类常被混为一谈,蛴蟆就是对它们的统称。

廖天元认为,蛴蟆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的崇拜物,在远古时期的蜀地古羌部落中,有的部落就把蛴蟆作为图腾。

蛴蟆繁殖力强,是生育文明的象征之一。古人崇尚多子多福,蛴蟆正是暗合了古人的心思。所以,蛴蟆节的诞生,不排除是古人祈求多子多福的内在因素。

有专家认为,蛴蟆节诞生在明末清初,正是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兴起之时。尽管川北一带在战乱中人口损失没有川南、川东等地惨重,但仍有不少移民迁居到川北。

移民带来了新的习俗与风气。蛴蟆节,有可能是移民原住地的风俗与本地习俗相结合的产物,是移民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从蛴蟆灯上可窥见一斑。

蛴蟆灯的形状为纺锤形,这种形状的灯在四川并不多见,但在川东、川南沿江地区仍有零星存在,如珙县的送灵灯、合江的点天灯等。

在福建的南平、江西的婺源、湖南的凤凰、湖北的麻城等地,也有临江的村镇在扎纺锤形灯。

这些地区,历史上大都是移民输出地。

节日内容

做蛴蟆灯,送蛴蟆瘟

传统的蛴蟆节,主要包括四大内容:做蛴蟆灯、送蛴蟆、摇嫩竹、吃年夜饭。

川北农村盛产一种叫做慈竹的竹子,农家用的竹制品,大都以此为原料,蛴蟆灯也不例外。

正月十四一大早,乡民们把头年才长出来的慈竹砍下来,截成竹棍,短的一尺多长,长的有一米多。

用锤子把竹棍最上面的一节敲破,剖成7-9片小竹条,把剖开的竹子往下挤压,竹节成纺锤状。用一根嫩竹篾条编成竹环,把竹篾环编扎进纺锤状的竹节中,蛴蟆灯的骨架就做成了。

再在竹节中间放上泥巴,插上蜡烛,在外面糊上一层白纸,留一个小孔以便点灯,蛴蟆灯就基本做好了。整个过程耗时不多,工艺也不繁杂。

这是最传统的蛴蟆灯的做法,现在的样式增多了,工艺也有所不同。从外观来看,有灯笼形的、四方形的、葫芦形的、心形的、五星形的等,有生肖灯、鸡灯、鱼灯、飞机灯、飞弹灯等,小的一个人就能拿走,大的则需要多人抬起走。

灯纸除最常见的白纸外,还有红纸、绿纸、黄纸等,或几种颜色拼在一起。以前的灯纸,是用米汤糊上去的,现在则用胶水粘贴。

蛴蟆灯做好后,不能拿进屋里,只能放在屋外,一是为了晾干米汤或胶水,二是避免将蛴蟆瘟带进家里。

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点燃蛴蟆灯,敲着锣鼓、抬着彩龙、挥舞火把,在乡间小路上浩浩荡荡地朝小河或指定的水田走去。

到了目的地,祭祀完毕,人们把蛴蟆灯插在田边或放进河里,寓意送走蛴蟆瘟。这时,漫山遍野灯影晃动,像夜空中的闪闪繁星,景象十分壮观。

灯火燃尽,人群渐渐散去。在回家途中,小孩子们要跑到竹林里,找准心仪的嫩竹,一边摇一边唱:“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高,我也高,我和嫩竹一样高。十四夜,摇嫩竹,嫩竹长,我也长,我和嫩竹一起长……”摇嫩竹的目的,是祈求自己快快长高。

大人、小孩玩得差不多了,回到家里吃年夜饭,送年,蛴蟆节落下帷幕。

这四大内容,因各地具体情况而有所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一些新内容被添加进去,更显蛴蟆节的丰富多彩。

节日盛况

活动丰富,人龙游行

“城里人过元宵节,乡下人过蛴蟆节。”每年正月十四那天,川北西河流域的金宝、积善、车龙、三会、双桂、盘龙、七宝寺、多扶、莲池、会龙等10多个乡镇,都要举行送蛴蟆灯的活动。

为更好地引导这个活动,2012年,南充市嘉陵区三会镇镇政府将其转为政府主办的蛴蟆节,后升级为嘉陵区政府主办,三会镇成为蛴蟆节的主会场,2018年正月十四(公历3月1日)将举办第七届蛴蟆节。

蛴蟆节引起了不少媒体的关注。2014年,《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刊发了蛴蟆节的报道,称之为“另类送瘟神的狂欢夜”。

为把蛴蟆节搞得更加丰富多彩,正月十四当天,三会镇从上午开始就举行文艺演出、街头民俗展演等活动。同时,还有滚铁环、打陀螺、踢毽子等游戏和征文赛、摄影赛、评选最牛蛴蟆灯等参与性强的活动项目。

傍晚时分,随着锣鼓声和鞭炮声响起,在镇上的人们拿着蛴蟆灯,纷纷涌入蛴蟆节场地。周边村民也不约而同地从家里出发,在蜿蜒的乡间小路上形成一条长长的人龙。

在成千上万盏蛴蟆灯的簇拥下,人们抬着巨型的青龙灯、蛴蟆灯等,排成长队,唱着民谣,走出场镇,沿着公路,走向目的地——青家嘴村的10多块水田(三会镇没有河)。

长长的队伍,浩浩荡荡犹如一条火龙,照亮了山岭和田间地头。锣鼓声、唢呐声、歌声、笑声混合在一起,充满了节日的热闹气氛。

到了目的地,队伍停下来,人们把蛴蟆灯插在田边,在灯光照耀下,闭上眼睛,或双手合什,或握拳作揖,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人平安健康等。

然后焚烧巨型的青龙灯、蛴蟆灯等,漂亮的烟花随之燃放,炸响夜空,欢呼声、鞭炮声交织在一起。

这时,漫山遍野都是晃动的灯影,星罗棋布。有些人并没有在此地停留,仍举着蛴蟆灯,沿着公路走得更远,逐渐消失在起伏的山峦中。

(本版图片由三会镇政府提供)

有意思的蛴蟆节

□廖天元

很奇怪,连续3年,作为承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我都没感受到蛴蟆节的壮观和磅礴。眼前虽然是人山人海,街上是水泄不通。

我还是从文友写的文章和摄影大师的作品中,感受到了蛴蟆节的气势非凡和美丽绝伦。有人写道:眼前闪现的是灯笼组成的长龙,它们依山顺势,蜿蜒绵长,若隐若现,似乎没有尽头;耳畔掠过的是,噼哩啪啦的鞭炮声、冲天而去的烟花舞,以及人们兴奋的尖叫声。

有个老师也兴奋地写道:“傍晚时分,蛴蟆灯点起来了。纸糊的蛴蟆张着豁大的嘴,笑盈盈地雄踞在队伍前面,像奔赴战场的将军。送蛴蟆的队伍,像一条跳跃的、灵动的长龙,蜿蜒在小镇上,横亘数公里。”

我明明就身在其中啊!是的,虽然身在其中,心里却无时无刻不牵挂着方方面面。这数万人的到来,他们的一举一动,都真真切切拨弄着我的心弦。

风险和利益齐飞,挑战与机遇共存。蛴蟆节的举办,让三会镇创造出了新的资源。但密密麻麻的人群,数不胜数的火把——稍有不慎,踩踏,火灾……谁敢保证万无一失?在宏伟壮观、呼啸狂欢的背后,往往是组织者胆战心惊、如履薄冰的心跳。

这样的压力可想而知。前两年,当最后一辆车离开场镇,我立即感觉天旋地转,身体因放松而支撑不住,必须输液。

每一年都觉得是在迎考。幸运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勉强及了格。

晚上9点10分,场镇开始空旷起来。不时有鞭炮响起,那是街上的年轻人在挥洒春节最后的激情。

走过一家锅盔店,老板娘正收拾东西。朋友上前问:“今天卖了多少?有没有500个?”她说:“没计数,可能差不多吧。”旁边一个男人说:“我们还是卖4元一个,没涨价。”

黑暗中,有人朝我跑来,一把把我抱住,极度兴奋。我说:“看样子,你赚欢了!”

他今年做蛴蟆灯笼销售。后来我听说,他做了5000个,到后来卖成20元一个还供不应求。没有卖的了,老婆把他骂得狗血淋头,说喊做多点就是不听。

很有些感叹。前两年面临巨大商机,老百姓有些将信将疑。我让镇村干部去发动,一些人说,做的东西卖不完,政府兜底还差不多!

有同事埋怨说,真没意思,我们累死累活,他们还阴阳怪气。

这个有意思还是没意思的问题,引发了我的思考。做什么才有意思?怎么做才长久有意思?

被人猛然一抱,我觉得一切都有意思了。用市场的方法解决问题有意思,让老百姓小小赚一笔有意思,让民俗文化传承起来,更有意思!

一路都是欢声笑语,灯火通明的小镇沉浸在难以言说的喜悦中。零星的鞭炮声中,我听见一个声音在喊:“书记,明年还要搞哦!”

(作者为南充市嘉陵区三会镇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