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改革创新添活力 服务“三农”天地宽

28.09.2014  11:39

我们来这里买小型抽水机、农药、种子,果真是应有尽有、货真价实。”9月20日,一位老农从营山县骆市镇供销社的门市部走出来,手上提着刚买的东西,满面喜色、笑语连连。

 

以改革添动力,向改革要效益。骆市镇供销社负责人告诉笔者,过去,骆市镇供销社为农服务手段单一,缺少生机与活力。借助全面深化改革的东风,创新体制机制、整合各方资源,突出抓好为农服务这一主业,采取多条腿走路,骆市镇供销社焕发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我们虽然只有16个职工,却经营着供销超市、农贸市场、庄稼医院、村级服务中心,甚至还有酒店,可以为农民朋友提供全方位、一条龙的服务。”骆市镇供销社负责人告诉笔者,到了农忙时节,农民朋友只需一个电话,我们就把化肥农药直接送到田间地头。

 

骆市镇供销社的发展变化,仅是全市供销社服务“三农”的缩影,也是供销社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真实写照。

 

建设三大体系

 

编织农产品流通大网

 

满山遍野的药材长势良好,几位农民正在地里除草、施肥,笑语欢声飘荡在这充满希望的坡坡岭岭。在海拔近900米的阆中市三庙乡罗汉山村,处处可见川明参、山药等药材种植基地,这个曾经贫穷落后的村,如今走上了致富的路子。

 

罗汉山村是南充市供销社的对口帮扶村。曾几何时,这里出产的川明参等药材价格有时低于每公斤4元,药农增产不增收的问题突出。市供销社联手该乡党委政府举办了培训班,教药农如何将药材制作成可以储藏的干货,同时也教他们如何拓展市场。同时还帮助他们建起了药材专业合作社。如今,当地产的药材远销成都、广西、云南等地,每公斤卖到32元左右。

 

这仅是供销社改革创新、服务农民的鲜活一例。市供销社全面实施了基层组织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产销对接服务体系建设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等“三大体系”建设。如今,全市新建改造基层社40个,建成各类基层服务网点9100多个,覆盖了全市60%以上的乡镇和80%以上的行政村。

 

为解决农产品流通不畅,“买难”、“卖难”的“两难”问题,市供销社采取相互参股、联合投资等多种方式,合作编织起一张农产品流通大网,形成了“农超对接”、“产销一体化”、“展示展销”、“现代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联销”等“五大产销对接模式”。

 

创新体制机制

 

打造四大服务平台

 

9月11日,位于顺庆区潆溪街道办的市供销社棉麻公司年加工能力达20万床的棉絮生产线开始试运行。与此同时,远在新疆哈密市,由市棉麻公司领办的新赢农业专业合作社,2万多亩棉田将迎来又一次丰收。为形成综合生产能力,当地一个年加工棉花8000吨的扎花厂已初具规模。几项加起来,年产值可达2.35亿元。这是市供销社走出南充,开拓国内大市场,抓好新型经营服务的生动实践。

 

市供销社以抓好市委市政府十项民生工程和20件民生实事为切入点,着力搭建综合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服务平台。市供销社以基层供销社、综合服务社、专业合作社、合作经济联合会、专业技术协会、庄稼医院、再生资源分拣中心等基层组织建设为重点,搭建为农综合服务平台。围绕农产品产销对接服务,以冷链物流、大中型超市、农贸市场的培育为抓手,按照“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超市+便民连锁店”的农产品产销对接模式,搭建现代流通服务平台。围绕有控制力的市场经济主体建设,以培育名企、名社、名品为突破口,建立独立自主、具有控制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供销社市场主体,搭建主控引领经营服务平台。经过3年来的实践,市供销社探索形成了“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产品专业化市场+农户”、“农民合作经济联合会+农产品冷链物流+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综合市场+农户”等4种新型经营服务模式,不断增强为农服务能力。(南充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