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将全域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村民吃下“定心丸”

11.01.2017  08:03

  1月5日上午,薄雾笼罩着南充市仪陇县新政镇石佛岩村。在沿河平坝,绿油油的蔬菜成片铺开,66岁的贫困户祝遂珍正在地里忙活。远处,漫山遍野的“不知火”柑橘树扮靓了整个山坡。

  石佛岩村位于县城南郊,靠着嘉陵江。村支部书记陈高强原来有过忧虑:城市面积不断扩大,土地还能不能保住?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良田一直撂荒咋办?

  近日,该村1065.9亩地被划为永久基本农田,这让陈高强吃下“定心丸”。“农民守着地,心里才踏实。”陈高强说,村里准备流转土地招引业主,积极发展乡村旅游。

  南充是农业大市,耕地保有量为742.77万亩,居全省前列。同时,城镇化不断提速,全市城镇化率年均增长1.5个百分点,目前已达45%。耕地如何有效保护?能否与高楼大厦共存?

   藏山容水

  保护与开发并重

  陈高强的担忧不无道理。作为仪陇新县城所在地,搬迁10年来新政镇面积从最初的2平方公里“长大”到15平方公里。为此,石佛岩村做出“牺牲”,占地100多亩的城市垃圾处理厂建于此,上游一电站建设后也淹没了部分良田。“人均耕地不到0.5亩,在家的不到400多人,都不愿种地。”陈高强说。

  2013年,南充完成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前期工作。2015年5月,南充启动重点地区重点部位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要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594.22万亩,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率达80%。

  1月5日,在石佛岩村,田里竖起了醒目的界桩和保护标志,家家户户都有基本农田保护卡。“村里的地再没有被占过,干部也天天来宣传,建房子不能占田、田里不能倒垃圾等等。”祝遂珍回忆。

  瞅准机会,在外打工的吴青龙回乡流转土地300亩发展蔬菜产业,还承包荒山种柑橘树。“‘红线’也划了,没啥好担心的。”吴青龙说,每亩土地流转费450元一年,村民务工每天能挣80元到100元,“今年柑橘就能挂果,入股合作社的村民还有分红。

  拉大视角,仪陇县城“藏山容水”的布局越发清晰。从过去南北走向的连片发展,到如今“以江为轴、跨江西进”,划定好的永久基本农田成为城区的“绿色裙边”,与离堆、金鱼塘、小东山、金鱼山、河滩湿地等城市公园共同形成生态屏障。目前,仪陇建成绿地面积7101.75亩,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21.9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4.4%,先后获“四川省十大宜居城市”“中国十佳宜居县”等荣誉。

  良田成片

  村民致富有保障

  1月4日,西充县义和乡黄桶岭村。沿着笔直的水泥路,李坪松骑着摩托车一路驶来,两侧良田碧绿成片。

  2015年,李坪松回到家乡,流转土地1500余亩发展有机蔬菜,还建起两个生态养猪场和两个藏鸡繁育中心。这个冬天,他的流转地里每天产出菠菜、花菜、萝卜等共计40多吨,销往山东、浙江等地。站在田地的水渠边,李坪松颇为感慨:“搞了几十年蔬菜销售,一眼就看得出地好地坏,这里是名副其实的金土地!

  相中义和乡的不止李坪松。目前,该乡已招引五家农业企业,流转土地上万亩发展水稻、蔬菜等。70岁的贫困户高成先也得了实惠,“土地流转有收入,每月在园区打工有近2000元,一年下来能挣3万多元。

  在义和乡党委书记李延辉看来,土地流转这么火是有原因的,“全乡耕地面积11712亩,2015年,伴随土地整治项目推进,耕地面积进一步扩大。通过整治排灌渠、蓄水池和山平塘等,整村整乡打造高标准农田,极大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自然受到业主青睐。

  如今,这片“金土地”又穿上了“铁布衫”。本轮永久基本农田划定,西充将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粮食生产功能区等优先划入。目前义和乡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10650亩,永久基本农田占耕地面积比例达到91%。

  在黄桶岭村的基本农田标识牌上,记者看到,基本农田保护五不准、四至位置、保护责任人等信息一目了然。“选在主干道两侧或道路交叉口等醒目位置设立,就是要进一步加强土地管护意识。”李延辉说。

  截至目前,南充五县一市城镇周边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已完成,共计22830亩。今年5月,将完成全域划定。目前,南充正在推动全域永久基本农田“落地块、明责任、设标志、建表册、入图库”等具体任务。南充明确,要严格落实保护责任,强化全面检测监管,建成“划、建、管、护”长效机制。

  记者手记

  长效保护 还需久久为功

  做好耕地保护,全域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不是终点。在保护、利用以及制度建设等方面,还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首先是提升基层综合执法能力,加强部门联动。耕地保护涉及国土、农业、环保、规划等部门,只靠某一个或某几个部门 “单打独斗”,难以见长效。尤其在基层政府,更要强化耕地保护共同责任,将永久基本农田保护责任落实到乡镇(街道)、村目标考核中。

  其次,要让耕地保护主体——农民和业主得利,才能激发保护活力。目前,我省部分地区已尝试耕地保护补偿机制,对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进行补偿,让其从保护中受益。此外,还要加强土地流转政策扶持,发展现代大农业,既让农民持续获利,也促进土地由零星保护向集中保护迈进。(记者 伍力)

责任编辑:汪昕 来源:四川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