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实施桑蚕“两大工程” 促蚕桑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四川在线南充频道(记者 陈雪)近日,记者从南充市茧丝办获悉,2006年至2007年,南充市响应国家政策,相继推动了国家“东桑西移”工程和蚕桑“百万工程”,成为了南充蚕桑生产发展史上的重大事情。这两大工程相继启动实施,为助推全市桑蚕生产的发展、提升养蚕科技水平、加强蚕桑产业组织链、科技链和信息链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标志着南充市蚕桑产业建设驶入了优质、健康、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东桑西移”南充4县区获得国家项目资金补助
“东桑西移”工程是国家商务部决定在“十一五”期间,加快中西部地区桑蚕基地建设、推进我国茧丝绸产业结构调整所实施的一项重要工程。为了抓住“东桑西移”工程的机遇,南充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强力推进。市商务局分管负责人带领相关人员积极开展申报相关工作,并邀请国家茧丝办副主任王北鹰来南充考察指导,得到了商务部国家茧丝办的大力支持。2007年11月,南充市商务局代表,在武汉召开的国家“东桑西移”项目签约会上,与商务部茧丝办签订了项目责任书。
2006年以来,经过各级政府和商务、蚕桑部门共同努力,南充市南部、仪陇、西充、嘉陵四个县(区)先后获得商务部“东桑西移”项目支持,成为四川省获得此项目最多的市区。南充市四个“东桑西移”蚕桑基地建设项目的取得,不仅获得国家800万元的项目资金补助,也极大地推动了蚕桑产业的发展。
“公司+基地+农户”引领茧丝绸龙头企业
一是努力夯实了产业基础。按照“决心一次下够,桑苗一次育足,栽植一步到位”的要求,4个县(区)新栽桑20万亩,重点基地乡镇基本实现了旱地桑园规模化,其中南部县在升钟库区新栽桑6万亩,实现了由贫穷落后到家家户户以栽桑养蚕作为南部致富门路的重大转变。二是大力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南充嘉光丝绸、仪陇苏隆公司、南部绿神、西充绮香纱丝业等企业迅速以“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成为引领当地茧丝绸产业发展的重点龙头企业。特别是西充县政府招商引入深圳核电公司,成立西充绮香纱丝业公司,现已建成10组自动缫生产规模,并计划再投入1.2亿元,组建100台箭杆织机的织绸生产线。三是提高了养蚕科技水平,加快推进了新农村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蚕桑技术服务体系,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使小蚕共育、养蚕大棚、方格簇3个技术在农村推广取得明显成效,使南充市蚕桑实用技术推广比例分别提高了27%、18%、25%。四个县(区)发种量、产茧量和蚕农茧款收入大幅度增长,蚕农户均养蚕收入2000元以上。2008年,南充市共发蚕种43.3万张、产茧1397万公斤。同比分别增长34%和19%。新改建的养蚕楼房全部按标准化蚕房修建,突出以栽桑养蚕为主业,做到桑园在新农村中,新村在桑园中,每个新村都有蚕桑产业作支撑,成为依靠蚕桑产业、依靠家庭劳力、实现勤劳致富的典型。为加快南充市茧丝绸产业发展探索了新路。
“百万工程”实施 蚕桑产业收入上亿元 三年长1倍
2007年,南充市以实施“东桑西移”为契机,以打造中国绸都,构建“两基地、一中心”为目标,启动实施蚕桑“百万工程”。即:通过3—5年的努力,使南充市桑树总量达到100万亩、产茧100万万担,按照“统筹规划、产地集中、突出重点、规模发展的原则,以7个优质蚕茧基地县和50个市级蚕桑地分镇为重点,大抓桑树栽植,大抓”良桑嫁接,省力化养蚕和养蚕大户,专业合作社组织,龙头企业培育,全市上下掀起了蚕桑发展的高潮。南充市委、市政府还出台了《关于大力实施蚕桑”百万工程“的意见》文件,建立了蚕桑领导小组,制定了发展规划,在强化科技,理顺体制,创新机制,扶持政策,加强考核和奖惩等措施上下功夫,极大地推动了蚕桑百万工程的顺利实施。经过三年的努力,南充市共投入蚕桑发展资金1.2亿元,新栽桑45万亩,桑园面积达到99万亩,50个基地乡镇基本实现旱地桑园化、栽植标准化、桑园良种化、培育养蚕大户1万余户,2009年南充市发种50万张,产茧1600万公斤,蚕桑产业实现收入3.5亿元,比三年前增长1倍。南部、阆中、营山、嘉陵获省”特色效益农业“项目支持,并成功探索了南部先锋模式、西充”公司+基地+农户“的健康模式,逐步培育成栽桑养蚕新机制。
近年来,通过蚕桑”百万工程“和”东桑西移“蚕桑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南充市蚕桑产业链、组织链、科技链和信息链建设进一步加强,养蚕科技水平和集约化发展得到进一步提升,促进了蚕桑生产健康发展。至2014年,南充市发种62万张、产茧1850万公斤,实现茧款收入7亿元,蚕桑综合开发收入4亿元,蚕桑生产值达11亿元,新培育规模养殖大户311户,嫁接改良桑园5万亩,推广使用优良簇具50万张,新栽桑树2万亩,共计100万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