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创新扶贫新模式 为脱贫攻坚固本培元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2017年要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记者在地方实地采访时发现,部分贫困群众存在进取意识不强、内生脱贫动力仍然不足等现象,这成为地方脱贫攻坚战的最大障碍。如何进一步推进精神扶贫,为脱贫攻坚固本培元?记者日前在南充市发现,该市妇联在这个角度有了更多的实践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3月29日上午九点半,南充市高坪区江陵镇三房沟村的村民聚居点开始热闹了起来。一波又一波的村民开始围拢过来,笑意盈盈。原来,南充市妇联正在这里举行“脱贫攻坚·巾帼先行——好习惯好风气进乡村”巡讲暨志愿服务活动。免费理发,孝亲文化、科学家教、致富技能、法律法规、卫生健康等各种实用的文化大餐一一端上桌,引得村民纷纷“点菜”。
“实在,有用,接地气,不来虚的!”参加活动的村民罗林告诉记者,在南充市妇联的帮扶下,他很快丢掉了身上沾染的恶习,专心致志搞发展。现在家里异地搬迁盖起了新房,重新拾起了焊工的手艺。“日子会越过越红火的。”罗林信心满满。
“脱贫攻坚首先得有好习惯、好风气。开展活动的目的就是增强村民的创富意识和内生动力,实现精神脱贫,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积极的创业中去,最终实现收入增加,生活环境改善,文明新风竖起来,过上好日子。”南充市妇联主席谷春秀告诉记者。
江陵镇三房沟村是2017年扶贫摘帽村, 2017年脱贫建档立卡精准贫困户29户80人。脱贫任务艰巨。但是该村老百姓没有退缩,2016年,村里硬化社道路、产业路达11.5公里,形成村外与村内、社道路与入户路、产业路相连相通的交通网路;新建集中供水站2处,涉及1、2、3、9社群众用水,铺设供水线路近6千米,解决了全村9个社370户1200余人安全饮水问题。完成9户易地搬迁建房,全部入住。完成1社新农村建设,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部完成,并投入使用。目前23户农户已全部入住,极大的改善了群众的居住环境。
但是脱贫可不是修修路就结束了。
江陵镇迅速找到了致富“锦囊”:把产业扶贫作为第一抓手,保证困难群众有可持续的增收渠道,从而保证脱贫群众不返贫。目前,该村产业奔康园已扩大到近2000亩,园区内樱桃种植500亩,汶川清脆李500余亩,同时在5、6、7、8社成片栽种血橙近300亩,以“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经营;积极实施党员示范工程,与其他5个贫困村党员示范工程资金捆绑在一起,在牌坊村飞地打造150亩药材拂手种植基地。2016年10月,在1、2社新栽种车厘子、果桑、樱桃等500余亩。
2016年4月、7月成功举办樱桃、清脆李采摘节,吸引游客10000余人次,销售收入达50余万元。大户蒲一兵实现销售收入1万余元,起到了极大的带动示范作用。养殖大户马全林卖出土鸭蛋2500余元,在家门口就将农产品销售一空。特色产业融合乡村旅游,极大地提升了三房沟村的知名度,全村上下致富增收脱贫摘帽的信心大增。
“事实上,村民的阶段性成功,本质上源于精神层面的“等、靠、要”思想的抛弃,转而走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路子。这里面,少不了南充市妇联巾帼力量的潜移默化的宣讲作用。”南充市政协副主席文剑英告诉记者。
去年底,南充市妇联定点帮扶村高坪区石圭镇壁山村,全村当年顺利实现脱贫摘帽,54户、184人如期脱贫。在该村牵头开展的“引进和培植五大致富项目”、“母亲课堂”进乡村、建立竹编产业基地、建立四川首个村级脱贫攻坚社会力量帮扶服务中心等项工作多方肯定。
曾经在石圭村任第一书记的南充市妇联办公室潘翔告诉记者,在壁山村,她们依托社会组织建立“妇女儿童之家”、“学习之家”。开辟道德、法律、家风大讲堂,开办农民夜校,收集好家风家训家规10条,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组建“壁山村人”微信群,建了14支巡讲队伍,深入贫困群众中进行思想引领、关爱帮扶和教育培训。建立村规民约、文化墙、笑脸墙、家风墙,悬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灯笼,张贴中华传统美德壁画,开设“清洁农家”评比专栏。开展寻找“最美家庭、最美孝星”、评选“壁山好人、脱贫之星”等活动,评选各类先进典型20人。一些列的措施起到了“春风化雨”的作用,更多的贫困群众在这中间转变了意识,开始奋发向上致富奔小康。
“我们突出一个“情”字,做贫困群众的贴心人;围绕一个“富”字,想尽各种办法帮助困难群众有效破解脱贫奔康瓶颈;注重一个“连”字,搭建服务群众“连心桥”;着力一个“好”字,大力倡扬乡风文明。”谷春秀说,和困难群众共结“同心锁”,帮助群众构建“幸福院”,同筑“致富路”,帮助困难群众心往致富想,形成好习惯、好风气,最终就能在脱贫攻坚上发挥最大的软实力。 (中国县域经济报记者 戚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