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保护文化遗产 政府高校村民三效互动

11.06.2015  17:16

  四川在线南充频道(记者 陈堃 实习记者 陈雪)再过几天,中国第10个文化遗产日就要到来了,为了促进广大公众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重视,今日,由四川省川北历史文化普及基地和南充市社科联主办的“天府人文讲坛 嘉陵江论坛”走进嘉陵区三会镇,并邀请了四川省前侨联主席冯文广教授现场与当地200余位村民和三会小学的学生,面对面交流了三会镇特色民俗蛤蟆节的来源与寓意。

   专家 村民互动交流 理清文化脉络

  今日,在三会镇大礼堂里,上演了一场文化交流会,台上,台下一问一答,热烈互动,当地200余位村民和学生听着专家的讲解,连连称道。“很有感触,蛤蟆节对于我来说太熟悉了,我只知道这是老一辈传下来的,但是对于很多细节的地方,比如起源是什么时候,蛤蟆与青蛙的意义区分这些确实不了解,所以听了之后,受益匪浅。”今年78岁的三会镇红石坎村民任安平,对蛤蟆节有着深刻的情感,送蛤蟆瘟、敲嫩竹、唱民谣…..节日里的所有环节都了如指掌。用他的话说是在这个节日里度过了一辈子。

  走进事发地,了解民俗发展的根源,这对于多年从事民俗研究的冯教授来说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很多研究刚开始都是推测,与他们交流后,我的很多猜想也得到了佐证。”冯教授告诉记者:民俗是老百姓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并流传下来,成为了风俗习惯。目前南充主要以巴文化民俗,汉唐以来的民俗,新民俗为主。很多民俗由于城市的发展,老一辈的去世,面临着消失。所以政府要投资保护,高校要参与研究,老百姓要传承,才能共同保护好文化遗产。

   树立文化品牌 推动乡村经济转型

  在正月十四的这天,三会镇的老百姓在中午吃了汤圆,就要聚集在一起制作蛤蟆灯,到了晚上众人举着火把,走上一两公里到河边放灯,送走蛤蟆瘟,之后,村里的幼儿,青少年就要一边唱着民谣一边去敲嫩竹,预示着节节高,平安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