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垄断罚单开出半月 成都眼镜店仍未降价

17.06.2014  11:42

 
制图 刘逸兴

    原标题: 反垄断罚单开出半月 成都眼镜店仍未降价

2013年8月,一场进口眼镜品牌的反垄断调查展开。依视路、尼康、蔡司、豪雅等框架镜片企业和博士伦、强生、卫康等隐形眼镜片企业的垄断行为开始浮出水面。今年5月29日,国家发改委对依视路、博士伦等5家眼镜镜片厂商开出了1900万元的反垄断罚单,并要求其主动降低旗下主流产品的出厂价。

时隔半月,记者再度探访成都数家实体眼镜店却发现,在被罚和“降价认错”之下,“降价风”却没有刮进实体店,眼镜价格依然坚挺。

市民:配副眼镜4000元

现在好的进口镜片动辄就是几千元,配副眼镜就几乎要花掉一个月的工资。”在成都一家私企上班的小刘告诉记者,前不久,她刚刚换了一副依视路的镜片,1.74的折射率,打完8折还要将近4000元,而相同款的镜片,在美国或日本配只要2000元左右,海外代购的价格可能更低。

眼镜价格的居高不下,让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而在国家发改委出台对5家企业的处罚决定之前,部分眼镜企业也曾有过降价。

记者了解到,从4月份开始,法国依视路、德国蔡司、美国博士伦等多家外资眼镜品牌就相继在官网通知,对旗下部分产品的零售价进行下调。其中,依视路钻晶UV产品降幅高达15%—30%。蔡司、尼康、博士伦等也纷纷表示,将对部分产品进行10%—20%的降价,个别产品降幅超50%。

探访:成都仍未降价

昨日,记者走访了成都数家眼镜店了解到,在反垄断罚单开出半月后,实体店的眼镜价格却并没有发生变化。

位于春熙路北段的大光明眼镜店的店员告诉记者,以博士伦月抛六片装为例,现在的售价是169元,去年是150元,涨价已经半年了。“被开罚单的是强生公司,但强生没有通知降价,我们店的价格就不会有变动。

而在精华眼镜店里,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依视路目前的价格是2012年拿过来的价目表,这两年都是按这个价格卖的。以1.67钻晶a2非球面为例,价格一直都是2080元。关于官网降价一说,其表示,“大品牌的价格调整幅度都不大,可能根据某一系列具体调整。”而精益眼镜的店员则告诉记者,“实体店不降价有可能是实体店的房租上涨等原因。

原因:洋镜片一统高端

为何已经受到反垄断罚款,价格却依旧坚挺呢?成都九眼桥某私营眼镜店主告诉记者,主要是消费者已经把“”镜片惯坏了,到我们店配眼镜的,8成指明要选依视路、豪雅、尼康和蔡司,这4个产品占据着国内眼镜镜片高端市场龙头,并掌握者高端镜片的定价权。

该店主介绍,目前国内眼镜镜片,像天鸿镜片、上海明月光学、上海舒曼光学都属于中低端产品,特别是树脂镜片,在技术上面和国外镜片还有差距。不过技术上的差距并不是造成国产镜片丢掉高端市场的主要原因。

重庆市品牌学会秘书长张锐表示,众多国产厂商都很浮躁,希望挣快钱,采取见单发货、薄利多销的经营思路,忽略对终端市场的把控和渗透,产品大量流入中低端市场。由于国内当前广阔的中低端市场,导致企业自认为市场定位“”,不愿在品牌塑造方面进行投入,甚至愿意“合资”进行贴牌生产,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业内:很难立即让利消费者

看到几家眼镜品牌价格垄断被罚的消息,市民几乎都拍手叫好,期待终端市场能够降价,然而坚挺的价格却还是让不少人困惑。“进口眼镜商都说要降价了,怎么店里还是老价格?”昨日,在眼镜店里,正在配眼镜的陈小姐提出了疑问。

一方面,从公司降价到终端降价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另一方面,近年来伴随着人力成本和租金成本的上涨,眼镜店的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很难立即让利消费者。”经营了多年眼镜生意的陈常怀告诉记者,经销商对进口品牌的依赖度很高,眼镜店一般都不会自行做低价促销,否则经营权就难保。

四川旭兴律师事务所律师姜博则表示,以前就曾出现过眼镜经销商因为自行降价而遭供应商起诉的案例,“未来,眼镜行业成熟的价格体系还需要一个市场认知的过程。从目前的商场降价情况来看,变化已经开始,但何时能告别暴利和高价,仍需要时间。”华西都市报记者白兰实习生王婷

眼镜商垄断毛利200%罚款1%

为何罚款后仍然没有降价?“主要是我国垄断违法的成本不高”,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时建中认为,我国的反垄断法没有规定严重的垄断行为会导致刑事责任,而罚款数额对于巨额利润而言,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在发改委网站上,对于此次违法的几家国际品牌的处罚赫然在目。

最高者罚款为销售额的1%,确实有些不值得一提。而这也是中国市场的老问题:老凤祥2013年上半年净利润约为3.9亿元,当年因违反反垄断法被罚的323.29万元,仅占上半年净利润的0.83%。

而据一位经销商介绍,厂家建议零售价999元的一款镜片,自己的提货成本只有300元左右,超过200%的毛利润,与1%、2%的罚款额度相比,确实是暴利。

其实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希望打折或者降价的,”这位经销商有些无奈,“做生意开门迎客,每天都有成本,赚600元和赚300元都是赚,但因为卖不出去而流失客户,那就是净损失。

有产业分析师向笔者介绍,高端品牌一直采取的“建议零售价”实际上是一种硬性规定,一是保持品牌的高端形象;二是维系高价格带来的高利润;三是方便统一管理经销商,防止恶意价格战扰乱市场。该分析师如是说。

据《法制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