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正林副院长团队再次在Nature Genetics杂志Articles单元发表研究论文
2016年4月18日,我院杨正林教授团队牵头联合与来自于日本、新加坡、香港、广州的多家国际国内知名眼科中心,再次在Nature Genetics(SCI影响因子29.6)上发表题为A missense variant in FGD6 confers increased risk of 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的学术论文。杨正林教授为该文的通讯作者,我院的黄璐琳博士为该论文的第一作者,张侯斌博士为并列第一作者。
湿性老年黄斑变性(wet 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wet AMD)是全世界老年人致盲的主要原因之一,主要分为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和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al choroidal vasculopathy, PCV)。二者在临床症状和治疗方法都有所不同。流行病学统计显示,在东亚人群中,CNV和PCV二者各占接近50%,预计到2040年,中国将有168万湿性AMD病人,其中包括约90万PCV患者。
目前发现的湿性AMD易感基因均为PCV和CNV共有,尚没有一个公认的两种亚型独自特有的易感基因/位点,不利于PCV和CNV的早期诊断和有效治疗。PCV独特的临床特征提示,在群体遗传学上,PCV有可能具有与CNV不同的分子标记物,其病理机制也可能与CNV有所差别。由于以往的GWAS大样本研究,并没有找到特征性的PCV位点,提示有可能是稀有变异参与了PCV的发病机制。为了探索这个问题,该研究团队采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关联分析(whole exome sequencing and associated analysis)的方法旨在寻找PCV的易感基因,探索疾病机制。
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和随后的验证工作,该研究小组发现位于FGD6基因上的稀有变异,相应的第329位氨基酸由赖氨酸变为精氨酸。该位点与东亚人群的PCV显著相关,与CNV无关(3,318 例PCV, 2,457例 CNV,以及9,097例对照样本,PCV P=2.19×10–16, CNV P=0.26)。随后,研究小组进一步采用分子和细胞生物学以及动物模型等多种手段探索了FGD6基因与PCV发病的分子机理。这项研究成果有助于人们对湿性AMD的常见亚型PCV的遗传学和生物学的了解,为进一步阐明PCV的致病机制提供了线索,在临床上为PCV的分子诊断、早期干预和基因治疗提供了重要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