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业内人士称,若华通路桥下周违约,将再度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的影响或大于11超日债。在宏观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的大背景下,企业的经营压力将长期存在,微观层面的信用风险远未充分释放,对于高杠杆、低效率的企业尤其应始终保持一份谨慎。
在刚性兑付已成不能承受之重的今天,一场化解华通路桥短融兑付危机的行动还是紧急展开了:两家承销商,派出了应急工作组进驻企业;企业,派员清收应收账款的逐笔,寻求当地政府支持;当地政府,协调催收辖区内工程款,对辖区银行提出不能抽贷——
超日债风波未平,“13华通路桥CP001”又因高管的意外变动,引起一场短融兑付危机,令市场措手不及。
记者昨日获悉,在前日公司宣布兑付不确定后,目前发行人和主承销商正积极协调,一方面已派出多个工作组清收应收账款,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召开相关会议,提出银行不能对其抽贷。
业内人士称,若华通路桥下周违约,将再度打破刚性兑付,对债市的影响或大于11超日债。在宏观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的大背景下,企业的经营压力将长期存在,微观层面的信用风险远未充分释放,对于高杠杆、低效率的企业尤其应始终保持一份谨慎。
当事各方:“意料之外”
“我们也没想到,目前正多方筹措资金,争取按时兑付。”华通路桥集团相关负责人耿乃庄昨日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说,按原计划,公司本应6月底能回收6亿资金,用于偿还本期短融,但不曾想到董事长“协助调查”,该计划因此“落空”。
与11超日债不能偿还利息不同的是,若7月23日华通路桥不能按时兑付,将成为我国首单本息违约的债券。鉴于前有山东海龙短融被“兜底”先例,消息公布后,市场关注华通路桥能否获得“外部支持”。
耿乃庄对上证报记者说,公司一方面已派出多个工作小组,进行应收账款的逐笔清收,另一方面,已寻求当地政府支持。
“当地政府知道情况后,对我们企业的支持力度还是非常大的。”据耿乃庄透露,当地政府已积极协调辖区内工程款的催收工作,同时,召开了所辖区金融业专题会议,提出对华通路桥不能抽贷。
作为本期债券的承销商,上证报记者了解到,广发银行和国泰君安两家承销商均派出了应急工作组,进驻该企业已近一周。
而本应为投资者前瞻提示风险的评级机构,对此事反应也较为“意外”,在事发后立即进行了降级。而在6月底给出的跟踪评级展望仍为稳定。
风险意料之中:应收款超30%
不容否认的是,民营企业中,高管对公司的实际控制力较大,但仅因董事长一人的“突发状况”,就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导致发行人偿债危机,这真的是偶然吗?
对此,记者昨日采访到的多位市场人士表示,从华通路桥基本面来看,公司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在总资产中占比很高,资产运营能力也较差,都为其资金链断裂埋下了隐患,成为遭遇兑付危机的必然因素。
中债资信评级业务总部高级分析师赵明对上证报记者说,由于建筑工程结算流程复杂、时间较长,且项目业主处于强势的甲方地位,要求建筑施工企业垫资施工、项目结算后延迟付款的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较易产生大量的经营性应收款项。
“基建的最终业主一般是各级政府,如在土地出让金收入增长困难,及外部融资环境收紧的情况下,地方政府的支付能力也会下降,相应基建施工企业会遇到周转困难。”赵明告诉记者。
某银行金融市场部人士告诉记者,通过分析,华通路桥公司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在总资产中占比很高,近年来均保持在30%以上,最新一期为32.88%,这严重制约了其整体流动性。同时,由于部分资产的周转速度异常缓慢,导致公司的资产营运能力一直表现糟糕。
“我们将华通路桥与其业务相似的上海建工作对比,发现在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流动资产周转率等重要营运周转指标上,华通路桥处于绝对劣势,其暴露风险只是时间问题。”该银行人士对记者说。
打破刚性兑付影响深远
按原计划,华通路桥还将继续银行间的“融资之旅”,此次额度为8亿。交易商协会公开信息显示,在今年5月,已接受华通路桥2014年短融注册报告,期限2年,只不过主承销商换成了浦发银行和国泰君安。
而下周的偿付危机,无疑将为华通路桥的再融资之路蒙上一层阴影。业内人士称,该事件不仅影响到发行人继续融资,也或波及其他民企,尤其是低评级债券品种。
兴业银行资金运营中心债券研究员赵承东认为,继11超日债事件之后,此次“13华通路桥CP001”的短融兑付风险事件将进一步打压市场的风险偏好,低评级产业债的评级利差面临上行压力。
“尤其对低评级民营企业发行的债券负面影响突出,而具有政府隐形信用背书的城投类企业将继续受到市场青睐。”赵承东告诉记者。
从市场影响来看,若下周华通路桥不能如期兑付,再度打破刚性兑付,对市场的影响要大于11超日债。中信证券债券研究员邓海清昨日指出,一是因为华通路桥是本金违约第一单,二是违约发生在银行间市场,三是超日属高收益债,本身存在不能兑付预期,而华通路桥属突发事件,市场对短融违约未有预期。
在此背景下,业内人士也提醒类似事件或继续“零散”发生,对债市黑天鹅事件保持一丝警惕。
赵承东说,在宏观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的大背景下,企业的经营压力将长期存在,从整体上来看,微观层面的信用风险远未充分释放,对于高杠杆、低效率的企业尤其应始终保持一份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