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蓥市:探索出\"产村一体\"富民兴农模式

24.10.2013  16:32

 

收割完稻谷后,牟昌仁正带领社员,忙着在闲置的稻田里种上了食用菌。

  牟昌仁是华蓥市现代农业园区绿森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他说“稻田种蘑菇,稻草为蘑菇生长提供有机肥,收获蘑菇之后留下的锯末、谷壳、麦麸、稻草等废料,又为来年水稻生长提供有机肥,两样作物都完全不用再施肥,还不影响稻田休养生息,昔日的闲田真正变成了‘钱田’。

  这只是华蓥市农民实现增收致富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华蓥市按照“统筹城乡强农业、发展产业富农民、产村相融建新村、多元经营促增收”的思路,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探索出一条颇具山区特色的“产村一体”的富民兴农模式,力争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更美。

   补齐“短板”特色农业助推经济起跳

  作为一座典型的工矿城市,农业曾长期是华蓥市的“短板”。总量小、规模小、石漠化严重、土地资源相对枯竭,成为制约华蓥农业发展的“拦路虎”。

  “工业经济发展的辉煌不能成为华蓥农业偏弱的理由。”经过广泛调研和慎重决策,结合本地实际,华蓥市决定在特色农业上做文章。通过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此探索山区农业建设的新“”路。

  2008年10月,规划面积12万亩,包括特色水果种植区、生态循环养殖区、优质粮油生产示范区、农产品加工与物流信息区的华蓥市现代农业园区开始建设。随后,华蓥市又邀请知名农业专家和农民业主考察,并选择了持续发展能力强、科技投入大、经济附加值高、生态效益好、适合本地生长的葡萄产业作为农业园区的主导产业。

  来自天津的业主李松满在园区成立了德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重庆超奇果业业主何绍奇等一批葡萄种植大户入驻园区。经过5年的发展,如今,园区内已建成以葡萄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3.6万亩,先后引进业主28户,培育葡萄专业合作社20个、入社农户达2000户,实现产值2.5亿元。

  此外,华蓥市还建成核桃干果基地5000亩,优质草莓基地500亩,黄金白大闸蟹、生态甲鱼等特色水产养殖基地1000亩,建成东云30万只兔场等特色农业产业。

  葡萄产业发展起来后,华蓥市加强与成都、重庆等地物流中心协作,主动融入成渝经济圈区域现代物流体系,推行农超对接、专合组织直销等现代营销形式,先后与沃尔玛、成都伊藤洋华堂、新世纪百货等大型超市签订了“农超对接”协议,订单农业销售率达85%,初步建立起产、供、加、销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如今,特色农业不仅补齐华蓥农业经济发展的“短板”,还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最强助推器。

   产村一体 农民过上好日子

  64岁的刘如华是华蓥市高兴镇尖宝山村村民。自从村子里建起以葡萄产业为主的现代农业园区后,他就多了一个身份———尖宝山新村田园农家乐老板。开上农家乐以后,老刘每年便能增收5万余元。

  特色农业发展起来后,华蓥市又按照“打造美丽乡村、红色华蓥,建设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的战略,在产业基地中规划建设农民新村,在新村周围规划发展特色产业,使产业发展与新村规划在空间布局、功能定位、促农增收上同步发展。

  在科学规划基础上,华蓥市又鼓励新村农户利用房前屋后预留空地建果园菜园、开展畜禽养殖、发展庭院经济;引导有条件的新村农户开设农家客栈、农家乐、渔家乐,发展乡村旅游,使园区一、三产业相融互动。祝家坝、尖宝山、丁家坝等一批农民新村逐渐发展成为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群众休闲观光后花园。

  “产村一体,就是在产业集中区规划建设新村,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新村点,围绕新村发展产业,让产业和新村相融互动。”据华蓥市分管农业的负责人介绍,按照服务产业建新村,建好新村兴产业理念,通过发展规模化、生产标准化、营运品牌化、营销市场化(“四化”战略)等手段,在新村建设发展服务业、旅游业,同时以新村建设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目前,华蓥结合地域特征、文化传统和产业特色,已经编制完成了388个新村建设总体规划。仅2012年,华蓥市农业总产值就超过1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超过8500元。

    (原标题:产村一体:富民兴农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