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兴街:民俗味最“热辣”的成都老街

05.01.2014  10:08

悦来茶铺还保留着每周上演川剧的传统 朱建国摄

华兴街是老成都最爱喝茶的地方之一 朱建国摄

华兴街,是一条和总府路相平行的背街,一边沾染了总府路的大道贵气高楼林立,另一边却是越来越少的旧房老屋,在历史的沧桑中艰难支撑。

华兴街,清光绪即已得名,仅指现“正街”一段,含“繁华兴盛”之义。旧时的华兴街分上街、正街、东街,东起王道正直街(现红星路二段),西止暑袜街口(清时叫“小十字”),并串有福兴街、梓潼桥街、悦来巷、纯阳观街及商业场、昌福馆(现东风商场)等,是旧成都最繁华的街道之一。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清代成都警察总局即设立在华兴街“皇华馆”(现成都市消防指挥部),后改为“省会警察厅”。清末仿效西方于全国设警察局,巡警道者为周善培,成都花会及劝业场、悦来茶园均是他努力促成。票友扎堆地可随便喧哗走动

锦江剧场坐落在华兴正街上,它的前身是老成都著名的悦来茶园。

锦江区地方志办公室出版的《锦江街巷》介绍,清宣统元年(1909年),成都著名实业家樊孔周集股银2万两开办了“悦来茶园”。那时戏园叫茶园,里头布局是这样的:竹圈椅,小方木桌,有茶船的茶碗(俗称盖碗茶),吃的茶多是花茶,质低的一毛(折合现价一元),高的五毛,掺茶的服务员称堂倌或叫幺师。有些茶馆还设有打帕子、送水烟袋的人,顾客只需一叫:“拿张帕子来!”打帕子的服务员站在很远的地方,手往上一抛,那热呼呼的毛巾像只白鹤凌空飞到茶客手中。需要吸水烟,叫声“拿烟来”,一根长长的水烟袋管便送到你嘴中,只需你咕噜咕噜吸就行了,自有人为你装烟燃火。如你想掏耳、捶背、修脚,动动嘴就能达到目的。观众围坐在茶桌旁,可以大声喧哗走动。

1952年,悦来茶园被拆,修建了锦江剧场。当时,大门上悬挂着牌匾,黑底金字闪闪发光,为鲁迅先生书法集成。地方志介绍,抗战期间教育家叶圣陶就经常在这里看川剧,他称赞锦江剧场“建筑甚宽舒,休息处所作回廊,廊外有树木花卉;为他处所少见”。

已故民俗作家冯水木先生回忆说:“1978年春节,刚刚恢复上演古装戏。我好不容易才用两张《红楼梦》电影票,换到一张锦江剧场的川剧折子戏专场戏票。大年初二中午,我美美地坐在剧场里欣赏了《做文章》《拷红》等,与阔别了十多年的古装戏重逢,感到分外亲切。”在他看来,华兴街,应该是成都最具民俗风情的一条老街。成都最老的“好吃一条街

华兴街是最出名的一条平民小吃街,这条街道上,几乎没有大的酒楼和豪华餐厅,有的全是最普遍,但也是最地道的成都小吃,这些小吃没有任何的包装和开发,知名度全由吃客口口相传,以至于传遍全成都,或许也正因为如此,所以这些小店,不管时事变迁、风吹雨打,总能屹立在那几到十几平米的临街铺面上。

华兴正街的铜锅煎蛋面已有100多年历史了。清光绪二十六年正月,成都人傅竹如在长顺街开设“铜锅面”。专门特制铜瓢、铜锅、铜鼎,始创“铜锅煎蛋面”。紧挨悦来戏园,川剧名角、梨园票友经常来此吃宵夜。店堂低矮狭小,可天天食客盈门。

民俗学家袁定基考证认为,抗战期间数十所大学内迁到大后方成都,“烘糕等小店专为流亡大学生、教授服务,开店在华西坝,真正说得上是“抗战小吃”。解放后迁店到华兴街经营,咸甜五个品种的蛋烘糕深受食客喜爱。另外,朱自清、曹禺、巴金解放后到成都,也喜欢来此店饕餮一顿。

华兴街也是四川名小吃卤肉锅盔的发源地。一位姓刘的掌柜,曾经在这里将冷啖杯的生意做得红红火火;现在随处可见的蛋烘糕最早是以“抗战小吃”的头衔出现在这里;还有华兴街上有名的王梅串串,据说分店已经开到了武汉……

当然,老成都人没有人不知道“盘飧市”的。以腌卤为看家本领的这家餐店,始建于1925年,店里的鸭翅、鹅掌、猪尾巴等卤食都是成都一绝。其中的“开水白菜”也是一道招牌菜,顾客不断。商业场,被巴金多次写进《

位于总府路及蜀都大道一侧的商业场,以前叫劝业场,建于清朝末年,迄今已有上百年历史。巴金在《》《》《》中,对华兴街及商业场就有多处描述。当年商业场算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生意最红的商场。早期的商场建筑为木结构的中西式楼房,商场全长三四百米,分前场与后场,场中辟有东西支路,场内热闹非凡。1933年,木结构的商业场毁于一场大火。据说,突如其来的大火是店小二吸烟后随手丢烟头引发的。但没有多久,商业场经重新修建后再度开张。

1984年,成都东城区委区政府研究决定,发展经济先从改建区内的商业场着手。其时的商业场,基本都是年久失修的破旧房子,虽然地处市区黄金口岸,但场内多是些修鞋补锅之类的小生意摊子。商业场改建投资数百万元,耗时近两年,1986年7月1日改建完成重新开业。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商业场周围还种着开满了紫色花朵的泡桐树,空气里弥漫着清幽的甜香味。

另外,华兴正街上,有一座拱门出现在眼前。这就是71号门楼子。里面,白色的墙粉,欧式的立柱,朱红的院门,拱顶上的花纹已被侵蚀,露出里面青色的墙砖。里面分成了两个小院,朱红立柱、双开木门、六格玻璃窗,一座中西结合的3层瓦房矗立在前庭。

民俗专家袁庭栋考察后认为,根据其建筑情况,应该是“民国”抗战时期修建的青楼,当时成都是大后方,院子又在商业场附近,下层酒吧上设青楼,往来商贾,多流连于此。田慧敏华兴街煎蛋面颇负盛名。陈羽啸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