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自查商业贿赂 再敲“民企反腐”警钟
新华网深圳9月10日新媒体专电(记者王攀、赵瑞希)作为全球知名的通信产业巨头,总部位于深圳的华为公司9月初对外通报了其内部自查自纠商业贿赂的最新情况。新华社记者9日从该公司获悉,截至8月中下旬,已查实企业内部有多名员工涉嫌腐败,其中4名员工移交司法处理。
殷鉴不远,足以为戒。近期以来,以“八项规定”等举措为代表的反腐动作,令社会风气为之一振。然而,在将目光集聚到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同时,社会也应看到,大批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同样面临严重的商业贿赂和腐败问题,而民企、私企“防蛀”不仅需要自查自纠,也需要全社会的“零容忍”与不懈怠。
华为严打内部腐败 敲响社会警钟
2013年,华为实现全球销售收入2390亿元,同比增长8.5%,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和手机等通信终端生产商之一。今年以来,这家企业的各类业务继续保持迅猛发展的势头,而以自查自纠为主要手段的企业“反腐”行动也没有止步。
据了解,在近期召开的相关会议上,华为对外披露,在该企业最近的查处过程中,共查出116名员工涉嫌腐败,其中4名移交司法处理。
记者9日也从深圳市检察机关获悉并证实,在过去几年中,华为通过自查自纠陆续发现了一些企业内部腐败案件,并将其中部分人员移交相关部门查处。在今年的移送检察机关的4人中,有一人利用帮助客户获得项目、申请加价等方式,多次收受贿赂,受贿总额达到200万元。
事实上,华为的自查自纠只是再次敲响了民营企业、私营企业严峻的反腐警钟。据深圳市检察机关披露,仅2010年到2013年中,就有超过120位深圳民营企业员工因收受商业贿赂被起诉,而在今年查处的案件中,就包括一家知名大型网络电商人员,卷入其间的贿赂方是全球知名的跨国企业。
民企腐败后果一样严重
据深圳检察机关工作人员介绍,当前,大型民企员工收受商业贿赂已呈现出涉案人员普遍年轻并具有高学历、受贿额总体偏大、受贿岗位分散、窝案频发等几个特点。一些企业的后勤岗位,如车辆管理员、行政管理员、行政监督员也成了案发人员。
民企、私企陷入商业贿赂陷阱,会造成什么的后果?市场人士认为,商业贿赂对民营企业自身发展的伤害是巨大的,一方面,贿赂和腐败会直接虚增企业的运营成本、侵蚀了利润;另一方面,还让企业的经营环境乃至全社会的商业环境、社会氛围持续恶化,进而制约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商业贿赂横行,也是对企业人员的极大侵害。华为消费者业务CEO、华为终端公司董事长余承东在给员工群发的内部邮件中就沉痛感叹,近几年来,华为消费业务不断出现一些员工因腐败问题而掉队的情况,其中不乏一些名牌大学毕业生,因一时贪念拿了经销商好处费而“身陷囹圄,名誉扫地”。
可从另一个角度看,民企反腐、反商业贿赂,也面临“机制难点”。深圳市检察机关介绍说,民营企业员工收受商业贿赂类案件基本上都依赖于所在公司报案,群众举报几乎为零。一些企业也缺乏应对能力,往往在查处过程中提交不出有力证据,也增加了反腐、反贿赂的难度。
民企自查还需外部规范
深圳检察机关表示,相比于中小民营企业,大型民企的自我清查的能力比较强、力度比较大,甚至设有专门的法务部,对内部员工损公肥私的腐败问题不愿意容忍并肯花力气去倒查,这也是目前查处的大型民企商业贿赂案比一般民营企业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记者了解,华为此次“反腐”并不是什么突发举动,而是这家产业巨头的“例行公事”。从较早期开始,华为就制定员工守则,要求严厉制裁商业贿赂和内部腐败行为。去年1月,华为公司还专门举行“董事会自律宣言宣誓大会”,要求高级干部的合法收入只能来自华为公司的分红及薪酬,绝不利用公司赋予他们的职权去影响和干扰公司各项业务,从中谋取私利。
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张舒舒认为,在企业自查自纠的基础上,当前的反腐、反商业贿赂机制也应进一步完善。现行的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制度,应该向民营企业铺开,便于企业查询有过行贿犯罪记录的投标方、供货商、客户等,并将其列入黑名单。同时,应将收受商业贿赂的犯罪记录作为污点列入个人诚信系统,以便企业招聘时查询,使这些人在职场中难以立足。
“最重要的是,通过社会诚信体系的完善,让企业员工不敢收受商业贿赂、让行贿人员不敢行贿。这才是净化风气的上上之策。”张舒舒说。(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