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小升初政策:招特长生要防功利择校

17.02.2015  12:26

  熊丙奇

  北京市教委近日正式发布《2015年义务教育入学工作的意见》,其中“小升初”政策的亮点之一是,除继续要求体育、艺术和科技特长生只能由市教委批准的学校,面向本区县招收,且数量不得高于2014年,还提出招生数量和项目要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方向倾斜。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体现公平原则,今年特长生报名将不设置门槛,并在考前考后分别公布招生计划,以及被录取的学生信息和项目。

  特长生招生向传统文化倾斜,不设报名门槛,这都传递出积极信息,希望引导学生关注传统文化,同时,不要把考证书作为发展特长的目标。但是,教育部门的初衷,能否在现实中落地,还有待观察。

  众所周知,为校正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对学生评价不全面、不客观的问题,我国在中高考中,设有特长加分和特长招生,但这些做法除容易滋生潜规则外,还经常异化为“特长加分教育”——一些学生为了获得加分,而参加特长、兴趣培训,真正的兴趣、特长没有培养起来,却增加学生的负担。小升初的特长生招生也是如此。

  近年来,我国各地教育部门也在对小升初特长生招生进行整顿。基本的思路有二,一是严控特长生招生的规模,并公开招生信息;二是防止特长生招生中的功利倾向,真正关注学生的个性和兴趣。北京的小升初“特长生”新政,也是这一思路。

  但是,教育部门的导向和学生、家长的选择,并不是一回事。特长生招生能否防止功利的特长择校,取决于三方面。

  其一,义务教育均衡情况。在实行按学区划片入学之后,除特长生招生之外,其他所有学生进公办学校,都应实行就近免试入学。因此,如果学区和学校之间还存在比较大的办学质量差异,特长择校就会成为十分重要的择校路径,而为众多家长青睐。那种要求家长理性选择的建议,在狂热的择校热面前,很难管用。

  其二,对报名考试的学生,进行怎样的筛选。如果在报名之后要经筛选才能参加特长考试,筛选的标准就可能是证书,这等于变相设置门槛。即便没有筛选程序,在最终录取时,学校会不会将证书作为重要的依据呢?假如整个过程都不看证书,那么,如何对特长生进行考核,就很关键——如果报名人数很多,对这些学生都进行考查,很可能采取统一命题的方式,这就可能引导学生针对技能参加培训。我国高考艺术类考试,现在越来越注重技能,而忽视学生的艺术修养,就因报考人数太多,为保障考试公平,不得不采取统一命题方式。按照国家艺考的规定,很多艺术类专业的招生,都将采取省统考方式,校考的比重将降低,甚至会逐渐取消,这并不利于学校考查学生是否有适合本校要求的特长。而北京的小升初特长生考试,也进一步凸显区县教委的统筹管理作用,改变过去学校做主的情况,特长生招生入学将不再是学校的单独行为。

  为此,既要引导学生发展个性、特长,又要防止功利倾向,需要在以下几方面继续努力。

  首先,必须在推进就近免试入学的同时,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缩小学校、学区间的办学质量差异,这是缓解择校热的根本所在。

  其次,要在推进学校均衡的同时,落实和扩大学校的办学自主权,让每所学校在办学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办出学校的特色,给所有学生发展个性、特色提供更大的空间,而不是在目前的单一办学模式下,辟出一条特长路。如此,学生不必为办学质量择校,在每一所学校都可得到个性、兴趣发展的空间。

  眼下,针对特长生招生,应该明确各校的特长招生标准,这些标准,应关注学生在小学的长期表现,而不是突击训练的结果。对于特长生招生标准的制定,应该建立专门的招生委员会,由专家和学校老师共同制定招生标准,而不应该只由教育行政部门,按照自身的设想推出。

(原标题:“小升初”招特长生要防功利择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