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放水节 再现都江堰

24.03.2014  13:00

  从2270年前都江堰修成开始,每到冬季,川西的人们便用杩槎筑成临时围堰,使岷江水或入内江,或入外江,再分别淘修河床,加固河堤,这就是“岁修”。清明时节,岁修结束,人们便举行盛大放水仪式,拆除杩槎,让岷江水直入内江,灌溉成都平原。今年恰逢都江堰建堰2270周年,这个古代修建的水利工程仍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泽被后世。放水仪式的同时也开展祭祀李冰父子活动,成为传承历史、展现民俗魅力、推动旅游发展的盛大节日。4月5日,都江堰清明放水节即将举行,成都商报记者从活动组委会了解到,今年的放水大典和相关的古城开城门、李冰巡游等活动,都将严格按照古制进行,还原原汁原味。

  泽被千年 都江堰建堰2270周年

  置身都江堰市,嗅着略有寒意的岷江之水一路追随,逆水而上。踏进内江渠道网,抬首放眼都江堰全貌时,相信每个人都会被它震惊。撒欢如脱缰野马的岷江奔腾千年,因2270年前的蜀郡太守李冰修建的都江堰而变得循规蹈矩,蜕去它的放浪形骸和雪山狂野,因都江堰的分流驾驭而变得驯服、兴国利民。汩汩江水千年不息地润养、守护着上万平方公里的成都平原,从此有了天府之国,有了旱涝保收的富庶平原。

  今年是都江堰建堰2270周年。仅凭一个堰,就让江水如余秋雨先生所写的“你走这边,他走那边”那样取舍分流,让流入内江的水服服帖帖地流进农田村舍,流进密如蛛网般的水系渠道。

  “如果说,分出内河还是从顽石沙砾中人工开挖,那么宝瓶口硬是从连片连体岩石中生生切割,在那个没有炸药、没有铁器的时代,仅用火烧加泼水、相激而炸的方式完成这一殊难工程。”都江堰景区的导游小鲜,向游客介绍着。这样的解说词,她已经烂熟于心了,“但每次在都江堰水利工程现场说起,还是有不一样的感受。”

  传承千年 清明放水祭祀

  追溯都江堰清明放水节的历史,可以发现,尽管它的形式随着时间的演进不断发生变化,但其核心内容和精神价值却是完全一致的,那就是通过这一盛大和独特的民俗仪式,表达人们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生活美满的美好祝福。

  据史料记载,关于都江堰放水节的历史和纪念李冰父子的民俗活动,在唐宋时就已十分隆重。唐代“春秋设斗牛戏”。宋代“每岁用羊四万余头,凡买羊以祭”。由此可见,当时以羊为牲纪念李冰父子的活动规模已十分盛大。元代的祭祀规格则为“帛一、羊一……篁一、笾四、豆四、爵三、炉一、镫二”。而且有一套约定俗成的仪式,包括主祭官怎样行三跪六叩礼,如何念诵祭文,如何带领参加仪式的人敬神送神等,这一祭礼规格及程序一直沿袭到明末。都江堰清明放水节的另一个特点,则是地方官员的积极倡导和参与,元明时期,参加放水节的官员就有钦差、省级官员和地方官员,说明当地政府对这一民俗活动的重视。

  到了清代,除沿袭旧的祭水仪式,还增加了砍杩槎放水等观赏性极强的活动。民国时期,放水节又在前人致祭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要搭红帐祭棚,立工程解说碑。先祭李冰,再祭二郎,然后要到渠首扬洒庙江边观礼土台上的李冰父子神位前祭祀,祭祀完毕乃鸣炮放水。

  传承成都民间文化 有了新内涵

  1950年清明节,李井泉主持了都江堰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开水典礼。1957年后因各种原因,这一古老的民俗活动一度中断。直到1990年,都江堰清明放水节又得以恢复举办。

  新的放水节,除了继承传统放水节的精髓,又增加了许多新的内涵——仿古祭礼活动的场面很壮观,一共有200多名古装司仪、官员、宫女、差役参加祭仪。用最深情和明亮的嗓音宣读祭文,用美酒敬献给伟大的李冰。仪式中最激动人心的时刻,是砍杩槎放水,当身着古装的砍缆工人跳上杩槎时,所有在场的人都屏住了呼吸。只见工人挥舞利斧,砍向缆绳,一排牢固的杩槎开始像崩塌的冰山发出破裂声。蓄满的江水像一群奔腾的野马,冲破杩槎的禁锢,欢快地冲向远方,冲向成都平原肥沃的土地。

  新的都江堰清明放水节,还是国际文化交流和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良好舞台。每年的清明时节,前来观摩放水节的中外嘉宾多达数百名,他们既为这一古老的民俗感到震撼,同时又陶醉于成都优美的自然人文环境。

  一年一度的都江堰放水节既是每年春耕的开始,也是这座旅游城市一年黄金旅游季的开始。都江堰谋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和演出,展现了四川淳朴、闲适的民风民俗,让中外游客天天都有耍头。

  用放水节这样的民俗活动,来祭奠这一伟大的水利工程和修建这一工程的李冰父子,无疑是成都人内心最真诚的表达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