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桥墩被村民误当废铁搬回家

25.11.2014  18:53

篆书铭文拓片

   四川在线德阳频道消息(记者 兰海艳) 昨日,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章泽公布了他带领团队历时七年的研究成果,2007年初被广汉市小汉镇柳林村村民唐兴凤在河边捡到的“铁坨坨”被证实是西汉“雒江桥墩”,是应用于石亭江上浮桥的地锚。根据桥墩的桥名和纪年,这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铁桥墩,是目前汉代考古中发现的最大铁铸件,也是汉代考古首次发现的工程铁铸件。

  “我在石亭江河坝里面放牛的时候捡到的,”唐兴凤回忆起,那是2007年2月的事情,她跟平时一样在石亭江河滩上放牛,“看到边上有个生锈的水泥柱子,我就拿石头敲了一下,”这一敲竟被她发现柱子是铁的,“看到这么大一坨废铁,我马上回去喊亲戚帮忙。

  由于铁柱子个头十分大,唐兴凤叫来了十多名亲友,大家敲掉外壳,将这坨“废铁”装上了农用三轮车,径直运回了唐兴凤的家。听说此事的村民纷纷到她家看热闹,“你这上面有字得嘛,是不是文物哦?”有细心的村民发现后立即拨通了报警电话。

  随后,当地派出所通知了广汉市文物管理所,“铁质柱状文物,上铸有篆书铭文,当时初步判定为铁桥墩。”文物管理所副所长刘军带人前往现场察看后,发现铁柱上铸有‘广汉郡雒江桥敦 重石大X元年造’等字样,在向村民讲明了文物保护政策后,唐兴凤主动上交了这件文物。

  当年3月12日,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有关专家前往桥墩发现地点进行实地考察,在河滩上发现被剥落的桥墩外壳(外范)及少量汉代陶片。4月,著名历史学家、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到广汉市查看该件文物,由于当时锈蚀没有清理,年号未能判读,他初步认定该器物的时代为汉代。5月28-30日,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章泽带领德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广汉市文物管理所对桥墩发现地进行了试掘和调查。

  在村民眼中,这是一块废铁,然而在专家们看来,这可是一件“国宝”。

  “当地口口相传这里曾经有一座古桥,曾经是村民过往的石亭江的通道。”刘章泽介绍说。在桥墩发现地点向右偏30度左右的河对岸河滩(隶属旌阳区八角井镇大汉村),考古人员发现了散落的古桥石构件和一条长100余米的石板引道。刘军说:“此前几户靠河而居的村民早年曾捡到过7件铁牛,每件长约20厘米,重10余斤,形似水牛。

  “专家考察和论证后认为,通过对外范结构的分析,该桥墩采用失蜡法整体浇铸而成,铁桥墩为建设浮桥的地锚可能性较大。”刘章泽介绍,对桥墩性质的认识只能从桥梁结构本身及相关资料对比得出初步结论。 考古专家在仔细辨认四周铭文后,确定铭文应读为:“广汉郡雒江桥墩,重四十五石,太始元年造”。

  为了弄明真相,刘章泽在请教国内权威专家的同时,查阅《汉书·律历志上》、《中国古桥技术史》、《盐铁论·水旱》等典籍,最终找了答案。在汉代敦通“”、大通“”,被称为“太始”年号有四个,西汉武帝刘彻(前96-前93年)、十六国前凉张玄靓(355-363年)、南朝侯景(551-552年)、渤海简王大明忠(818年)。“除西汉武帝外,其他势力均未进入四川地区。‘太始’应为西汉武帝年号,太始元年即公元前96年。”刘章泽认为,篆书铭文有西汉特征。

  “西汉‘雒江桥墩’ 有桥名和纪年,是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铁桥墩,是目前汉代考古中发现的最大铁铸件,也是汉代考古首次发现的工程铁铸件。” 经过刘泽章和专家查阅考证得出的结论。而桥墩的作用,则作为石亭江(古称雒江)浮桥地锚。

  汉代“三十斤为均,四均为石”, 汉二斤合今一斤(市斤),每斤250克,“四十五石”相当于今1.35吨,实际重量1.38吨(含凹槽、榫孔中未清理范芯)。

  桥墩的发现,证明地处成都平原的广汉从西汉起甚至更早已经是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雒江桥墩是蜀道交通史上珍贵的实物资料,对研究蜀道交通史,对古蜀道申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刘军介绍到,桥墩再现的是一个具体的桥梁工程建设,是中国乃至世界桥梁史上重要的实物资料,对研究汉代冶炼铸造、桥梁、交通和政治、经济等方面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考古和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