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绝句 从成都走进中国的诗歌殿堂

22.09.2014  11:51

  今年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师大考察时,表示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传统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千百年来代代传诵,不仅被文人传唱,供奉在文学艺术殿堂上,也丰富了老百姓的精神生活,至今生机盎然。

  当人们吟诵那一句句千古绝句时,可曾知道,这些进入中国诗歌殿堂的千古绝句中,有的就是诗人们在成都创作的,或与成都有直接关系。如陆游来成都为官,他在成都写下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激荡起无数后人的爱国情怀;花蕊夫人《述国亡诗》中,一句“十四万人齐解甲,宁无一个是男儿”,泼辣不失委婉,不亢不卑地表达了亡国的沉痛和对误国者的痛切之情。

  从今日起,本报特推出“千古绝句 从成都走进中国诗歌殿堂”系列报道,将邀请成都优秀语文教师,为读者推荐在成都诞生的千古绝句。同时邀请知名诗词专家,为读者讲述这些千古绝句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让读者感受到“既崇且丽”的成都文化底蕴。

  回顾成都诗歌历史,不难发现,这里是一个巨大的诗歌文化磁场。王勃、卢照邻、杨炯、贾岛、李白、杜甫、李德裕、温庭筠、柳永、韦庄、陆游、范成大……中国著名诗人大多都曾到过成都。而成都诗人薛涛、花蕊夫人、杨升庵的涌现,也领时代之风骚,遗后世以灵气。这种相辅相成的成都诗脉“水库”效应,恰应了“流水不腐”这句古话,让成都诗脉从古至今都流畅贯通,显扬充沛。这些诗人的诗歌无不与成都相连,与锦江相贯,留下不少流传千古的诗句,成都也因此成为全国重要的诗歌城市。

  在成都独特环境滋养下,诗人们思如泉涌,作品层出不穷,精彩不断。杜甫一生创作了1400多首诗歌,在成都生活短短4年,就创作了400多首诗歌。在成都生活期间,杜甫开始仔细推敲格律,使其诗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蜀相》中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等,均成为中国诗歌的经典。

  谈及蜀地盛产诗人,吸引诗人,经典古诗词层出不穷的原因,著名历史学家谭继和指出,这有自然、文化、生活方式三方面原因。他说,公元669年5月,初唐四杰之一王勃自剑阁一路入蜀,此起彼伏的大山大水,让他感受到天高地迥的极大震撼。他在《入蜀纪游诗三十首》中,感慨蜀地是“优游之天府,宇宙之绝观。”对于成都的自然环境,李白更盛赞:“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诗圣杜甫入蜀,也感到蜀中是一个“别一世界”。杜甫用“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来形容蜀中的自然风景。

  谭继和自豪地说:“神奇的自然环境让成都这片土地成为孕育文人和人文灵感、灵悟的地方。诗人进入成都这个大山大水的自然环境中,创作状态自然大不一样。神奇的自然带给诗人新启迪,新灵感和新气象,让他们思如泉涌。”他说,成都历史积淀厚重,人文底蕴深厚,儒释道在这里很昌盛,诗人在这里感受到与众不同的文化,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创作灵感。

  “最后一个,也是最特别的一个原因是成都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方式。”谭继和表示,成都人的生活方式历来都有一种浪漫的思维和开朗积极的因素。这样的生活方式能够赋予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对诗人们的创作带来很深刻影响。比如,唐代时期有一个休闲之所摩诃池,无论文人雅士还是凡夫俗子,都爱到此游览。唐代诗人高骈以“画舸轻桡柳色新,摩诃池上醉青春”来描述摩诃池的“醉人”,诗圣杜甫在池上“莫须惊白鹭,为伴宿青溪”。摩诃池的美,更是令宋代陆游“一过一销魂”。在散花楼上,李白写下《登锦城散花楼》:“日照锦城头,朝光散花楼。金窗夹绣户,珠箔悬银钩。

  谭继和说,当年穷困潦倒的杜甫来到成都,受到成都朋友的接济。在这里,成都人特别的生活方式和人际交往的愉悦,让他重新找到创作的欲望和灵感。成都人惬意浪漫的生活方式,就让杜甫写下“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的句子,生动展现了他当时苦中作乐、看淡风云的惬意生活。

  此次“千古绝句 从成都走进中国诗歌殿堂”报道中,本报将邀请中小学语文老师为读者推荐千古绝句,诗歌专家学者的精辟解读,也将让人们在诗歌中发现成都文化魅力的另一面。

  (记者 王嘉)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