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十强县18年来"状元"首次易主 龙泉驿夺榜首

17.08.2014  00:19

制图/姜宣凭

  8月15日,四川省统计局发布了2013年四川县级经济综合评价结果。龙泉驿区首次登上十强县榜首,打破了1996年以来双流县连续18年独占鳌头的局面。十强县辖区面积仅占全省的1.2%,2013年常住人口仅占全省的8.9%,但GDP总量占全省的17.9%,十强县在全省县域经济中领先地位突出,成为四川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的底部基础。

  初步测算,2013年十强县对四川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2.9%,十强县经济增长每提高1个百分点,将带动四川经济提高约0.2个百分点,是推动全四川经济实现“两个跨越”的重要力量。

  首富易主

  龙泉驿首超双流夺榜首

  龙泉驿区以837.1亿的成绩夺冠,主要是依靠汽车产业的强势发展。第二名双流则依托航空港口优势。

  龙泉驿区荣登榜首,打破了自1996年以来双流县连续18年独占鳌头的局面。从2002年的第10位稳步上升,2008~2012年连续5年稳居第2位,2013年实现历史性突破,超越双流县晋升首位,龙泉驿区用11年完成了突破。

  从一个较长周期看,十强县名单变化较大,2005年评定的十强县中仅有7个县入围2013年的10强,而在1995年评定的十强县中仅有4个县入围2013年10强。

  底部基础

  GDP总量占全省17.9%

  十强县辖区面积仅占全省的1.2%,2013年常住人口仅占全省的8.9%,但GDP总量占全省的17.9%,成为四川构建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格局的底部基础。

  2013年,十强县常住人口718.1万人,实现GDP4688.7亿元。“十强县占全省经济比重稳步提升,十强县辖区面积仅占全省的1.2%,2013年常住人口仅占全省的8.9%,但GDP总量占全省的17.9%。”省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13年十强县GDP占全省比重比上年提升0.4个百分点。

  此外,十强县全部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比重23.9%,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利税总额占全省比重26.1%。固定资产投资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占全省比重均在10%以上。十强县产业支撑力度较强,非农产业比重达95.4%,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十强县县均GDP为468.9亿元,超过雅安、巴中、阿坝、甘孜四个市(州)2013年GDP总量水平。其中龙泉驿区GDP837.1亿元,超过全省8个市州。全省GDP过300亿元的县从2012年的11个增加到2013年的13个,十强县中除新津县外均超过300亿元。

  分布集中

  9个县位于成都经济区

  除宜宾市翠屏区属于川南经济区外,其余9个县均位于四川经济最活跃的成都经济区。

  2013年十强县城镇化率为63.8%,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8.9个百分点。工业化率为59.0%,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9个百分点。2013年十强县人均GDP达65784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倍。十强县中,除宜宾市翠屏区属于川南经济区外,其余9个县均位于四川经济最活跃的成都经济区。龙泉驿、双流、新都、温江、郫县、青白江、新津等7个区县位于成都,涪城区、旌阳区分别位于绵阳和德阳。

  差距缩小

  区域经济更趋活跃

  十强县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最高县与最低县的差距从7.1倍缩小至6.9倍。

  随着全省多点多极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区域经济更趋活跃,十强县之间经济发展差距也逐步缩小。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最高县与最低县的差距从7.1倍缩小至6.9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从1.3倍缩小为1.2倍。但发展不平衡仍然是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省统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全省经济发展进入提质增效重要阶段,十强县也面临增长速度有所放缓,转型升级压力加大的突出问题,GDP增长速度与上年相比有所回落。更需要进一步发展特色产业、注重产业融合。华西都市报记者李臣实习生倪亮张露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