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希望的田野上——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以来我省农村改革综述

17.09.2014  12:11
    深耕天府沃土,川人向来不缺“敢为天下先”的勇气。     30多年前,广汉金鱼公社拉开联产承包责任制序幕、向阳公社全国率先撤社建乡,我省成为中国农村改革发源地之一;2007年,成都肩负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任,再次勇立潮头。     改革没有完成时。蹚进“深水区”,面对“硬骨头”,四川再探路。省委十届三次全会明确:“三农”工作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民增收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     面对农村改革重任,一年多来,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全省上下真抓实干,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田野上,新的希望在升腾。   改革唤醒沉睡资本   从土地破冰 叩开农村财富大门     土地,农民的命根子。     新一轮农村改革的序幕,正是从土地破冰。目的:将禁锢三农“最粗的绳索”解开。     双流县瓦窑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的决议,已被珍藏进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与安徽小岗村农民手印一起,见证着中国农村的变迁。以成都实践启幕,我省农村产权改革不断向全省延展、向纵深推进。     放活土地经营权,始于确权颁证。广元利州区泥窝社区农民罗开武没想到,今年6月12日,他竟然一口气领到了7个“本本”——从承包地到农房,从集体资产再到小型水利工程,罗开武说,他感到“从未有过的踏实”。     “多权同确”是我省的创新,对此,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有专门明确。     作为全国3个确权登记整体推进试点省之一,我省已有132个县(市、区)全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确权颁证基本完成;9个县开展农村集体土地上房屋登记工作……各地“多权同确”稳步推进,让山山水水有了“身份证”,让农民真正吃下“定心丸”。     “本本”变现,市场也接踵打开。2008年,成都率先在全国成立农村产权交易所,实现交易总额400多亿元,居全国同类交易所前列。类似交易平台正在全省落地开花:已建市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5个、县级交易平台50多个、乡镇交易服务机构600多个,一个全省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信息中心呼之欲出。     改革已然照进现实:去年,全省农民财产性收入仅占纯收入2.56%;去年9月,我省在15个县启动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改革试点,当年试点县农民财产性收入占比升至8%。山乡沉睡的财富正在被唤醒!     产权改革还引来金融助力。年初,成都温江区苗木老板郭朝建用122亩农村土地经营权贷款62万元,开启我省农村土地收益作为抵押贷款破冰之旅。至今,我省在9个县试点农村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已达成协议80个,金额2亿元。     改革频频出招。3个县开展财政支农资金整合、11个县粮食补贴政策调整、8个农民专合社尝试资金互助,10个县开展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而农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试点也在筹谋中……     农村要素被引燃的颗颗“火种”渐成燎原之势,蜀乡财富大门就此洞开,惊人的价值潜能正逐渐释放。   改革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放活土地经营权 创新农业经营体系     土地被激活的同时,“谁来种地”、“如何种地”两大问号也正在被拉直。     今年3月,我省明确深化农村改革的主攻方向: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重点,创新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     年初,遂宁安居区金鑫柠檬专合社获得该区新颁发的首本“农村土地经营权证”,并凭此办成全市首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     承包权属农户,经营权证颁给经营者,看似简单的“两权”变“三权”,其实是物权的重大跨越。瞄准这条改革新方向,我省推动农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离”路径逐渐清晰,为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奠定基础。     各地土地经营权流转因此风生水起,全省家庭承包耕地已流转1360.7万亩,流转率23.3%,探索出入股、托管等多种模式。     今年6月,我省《关于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专项改革方案》出台,聚焦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和适度规模经营。一时间,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竞相出现——     丹棱大林村农民刘子钢去年注册全县首个家庭农场以来,全县每千名农民已拥有家庭农场7.8个,农场平均纯收入50多万元;在广汉,像全国种粮标兵黄明水这样规模在500亩以上的“职业粮倌”已有12户,规模种粮亩均增收580元;安岳金色柠都柠檬专合联合社则带领1.68万户社员,靠15.6万亩柠檬收入达9500多万元……目前,全省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8500家,农民合作社41855个,家庭农场6267家,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13391户。     “合作社+基地+农户”等经营新模式不断涌现,“二次返利”等分配机制不断深化。崇州的“1+4”模式、顺庆区“农民产业园”模式、船山区可士可模式、威远的“农业BOT”模式,各地基层实践各领风骚。     放活经营权,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多种经营主体共同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在蜀乡大地雏形初具。     改革红利不断释放。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三年高于全国农民收入增速、连续四年高于全省城镇居民收入增速。今年上半年,“两个高于”态势继续保持。   改革筑就幸福家园     聚焦城乡一体 推动新村建设提档升级     曾以新农村综合体、“微田园”等探索闻名全国的四川,为让农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再出新招。     这一次,蜀乡新农村建设有新目标——建设幸福美丽新村。     探索始于2013年。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上,统筹城乡、产村相融、成片推进的新思路被确立。新村建设不仅是建几个聚居点,盖一批新房子,而是在“四化联动”、城乡一体化战略高度下被重新定位,成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年9月,我省出台《关于建设幸福美丽新村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业兴、家富、人和、村美”为要求,启动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带动新村建设提档升级。省委十届四次全会上,“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被再次明确。     白墙黛瓦,诗画荷塘,游人如织。内江市中区首个新农村综合体尚腾新村开村仅一年,已成农旅结合、助农增收新名片。     今年6月,我省出台《创新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机制专项改革方案》,提出将新农村综合体和聚居点建设、旧村落改造提升、传统村落民居保护修复统筹并举,打造让人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乐园。     新村为谁而建?困难群体首先受益。7月,通江县民胜镇鹦鸽嘴村,特困户闫朴民告别危旧土坯房,每月花70多元,便住进被称为“农村廉租房”的巴山新居。     巴中探索将在全省铺开——我省已出台意见布局农村廉租房建设,以无房户、危房户、住房困难户为新村建设优先对象,解决贫困户住有所居、住得安全问题。     新村怎样建?路径不断明确:既非大拆大建,也不整村推倒,而是新建、改造、保护结合,旧村落改造提升将是重要举措。     苍溪兰池村尊重民意,85套旧居改造与37套新建农居相得益彰,钢筋混凝土少了,乡土味更浓了;将军村则把传统村落民居保护和人居治理当法宝,在58户文化大户带动下,一处农居就是一个生态庭院、一道农耕景观。     把农房“种”进产业也是一大亮点。我省新村建设始终坚持产业先行、产村相融,不断做强产业支撑,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2013年以来,全省完成各类新村建设8317个,其中旧村落改造提升4495个,启动幸福美丽新村试点示范村建设1242个。城乡一体化新格局因此提速。“跟城里比,住得更宽敞,空气更干净,待遇也差不多,这日子给啥也不换。”尚腾新村村支书潘俊良说。     蜀山蜀水间,家园建设正酣。我省明确,到2020年全面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全省80%左右行政村完成新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