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假优惠陷阱:标价虚高 赠品不实

18.09.2014  19:19

  9月17日,由华西都市报(华西传媒集群)发起,省消委会指导的“黄金周假优惠大调查”启动后,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和支持。截至15日18时,华西传媒呼叫中心热线96111、华西都市报官方微博、微信及华西都市网等四大投诉渠道,共收到上百条网友、读者吐槽的信息。华西都市报记者从这些信息中,梳理了“十大假优惠陷阱”,提醒消费者在黄金周来临之际一定要擦亮眼睛,辨别真假优惠。

读者反馈热烈吐槽 不忘为活动点赞

 昨日一早,华西传媒呼叫中心96111就接到读者李先生来电:“今年中秋节前,一家百货公司发放了大量免费的月饼提货券和兑换券。结果那几天每天早上,百货公司开门后不到十分钟,月饼就被领完了。我觉得这家百货借用节日发放免费券,纯属拉拢人气,忽悠消费者,搞虚假宣传。

 “去年国庆花1999元买了台手机,说是国庆大促销。结果后来发现,这手机一直就卖这个价啊,根本没优惠!”“标语写的是全场三折起,结果逛完了全场,就没有找到有三折的东西。”……在华西都市报官方微信、微博和华西都市网活动专区,不少网友参与互动,吐槽曾遭遇的假优惠经历。

 “希望这个活动不仅仅在黄金周搞,而是要一直做下去,揭开虚假优惠的真面目。”“这个活动很好,发动大家一起来监督商家,营造诚信的消费环境。”许多读者和网友在吐槽的同时,还不忘为这次活动点赞。

消委会发布提示 节日购物请保持理性

 针对热闹的节日消费市场,省消委会根据以往长假过后消费投诉较为集中的方面,特别发布消费提示:消费者在节假日期间出外旅游、购物时要提高防范意识,谨防消费陷阱。应妥善保管相关证据,如遇到消费纠纷要理性维权。如果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时遇到消费纠纷,应及时与商家沟通、协商,也可向消费者协会、工商部门、旅游执法部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投诉,切实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网友吐槽列出“十大消费陷阱

 陷阱一:标价虚高

 商家会趁节日打出“超低折扣”的标语以吸引消费者眼球,但部分商家事先把商品原价抬高再打折,折后价往往比实际价格还要高。先涨价后降价是很多商家公开的秘密,打折后并没有实惠多少,不过消费者看到折扣比原价便宜那么多,就可能会心动购买。

 陷阱二:赠品不实

 商家采取如“买×送×”的馈赠方式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时,馈赠物品经常标示不清。包括不如实标示馈赠物品的品名数量价格(价值)型号,或馈赠物品为存在质量问题的假冒伪劣商品或过期商品等。

 陷阱三:提前结束

 有的商家举办购物促销活动,活动进行到一半时突然中止,与所宣传活动时间不符,这也是商家惯用的促销手法。前期宣传效果已经出来了,商家借此聚集了大量人气,提前终止活动也能做到利益最大化。

 陷阱四:模糊宣传

 不少商家在进行促销活动时,都会做些“文字游戏”。一些商家隐瞒事实,采用模糊宣传的方式吸引消费者;还有些商家销售商品和提供服务带有价格附加条件,在广告及经营场所含糊标示不准确标示或者干脆不标示。

 陷阱五:假冒名牌

 利用消费者对国外品牌的信任心理,给服装冠以稀奇古怪的品牌名称,让消费者难以分辨。标示商品的品名产地等级质地与实际不符,以“国外名牌”来忽悠消费者。

 陷阱六:谎称提价

 趁着节日促销时传出商品“要涨价”的消息,以此吸引消费者尽快购买。不过,实际上很多说是“要涨价”的商品,不少只是商家的促销噱头和市场策略而已。

 陷阱七:返券游戏

 返券活动看似优惠,消费者拿到返券后一般都会继续消费,然而所购买的商品并非当下急需,很多是为了购买而购买,最后甚至超出返券金额的范围,要多付一笔钱。还有商家在返券的使用时间区域品牌型号及数额等方面,设置种种限制和圈套,阻碍其正常使用。

 陷阱八:不予退换

 商家在开展促销活动时,打折商品不可以当场试穿后购买,实际是趁消费高峰在抛售积压滞销商品、残次商品。在购买这类商品时,商家称产品没有质量问题,同时表示此类商品不退不换,有问题只能消费者自行承担,剥夺了消费者正常退换货物的权利。

 陷阱九:误导用辞

 常见的如“全场3折起”,而实际只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商品为3折,其他商品折扣为8折以上,甚至有的没有折扣。且把附加规则写在很不显眼的地方,如果消费者不驻足观察招牌的每个角落,不仔细问清楚情况,恐怕很容易掉进这个“陷阱”。

 陷阱十:高价结算

 商家在销售打折商品时,标价为××元,但实际结算时却比标价高。又如一些商家公告牌标示某商品打×折,但该商品实际销售时的“折后价”却比按原价乘以折扣计算出的真正价格还要高。(记者:童星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