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时光丨激情 在脱贫攻坚一线挥洒
脱贫攻坚是“头等大事”,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群众是打赢这场攻坚战的中坚力量。
他们中,有不等不靠的脱贫致富带头人,有“先行先试”的基层干部,有派驻贫困村的第一书记,还有带领村民致富的“脱贫攻坚之星”。党的十九大召开在即,他们对过去五年我省脱贫攻坚取得的成绩有哪些感受,对十九大的召开又有哪些期许和愿景?记者走近他们,并摘录下他们的感受和心声。
脱贫路上 敢于“先行先试”
本报记者 伍力
时间
10月6日
地点
南充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
人物
南充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向贵瑜
背景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南充市委市政府打赢脱贫攻坚硬仗的各项部署,向贵瑜与全市扶贫战线干部一起,探索出五方联动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模式、“日暗访日通报”督查工作机制等“南充经验”。
10月6日,记者来到南充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向贵瑜正与几位工作人员一起,商议当天《每日快报》内容。编发《每日快报》,是南充市督查脱贫攻坚工作的创新举措。
对于南充,脱贫攻坚挑战不小:57.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总数居全省第三。“苦和累都不怕,怕的是找不到稳定脱贫的门路。”向贵瑜说。
这条路如何找到?在仪陇县马鞍镇险岩村,探索开始起步。当地引进南充宝丰农业有限公司,带动48户贫困户建设脱贫奔康食用菌产业园,仅用3个月时间,脱贫奔康食用菌产业园就建成,当地贫困户如今实现户均年纯收入6万元以上。
试点铺开,模式逐渐清晰。最终,政府引导、群众主体、龙头带动、金融支持、合作社组织“五方联动”建设脱贫奔康产业园的模式在南充推行。向贵瑜介绍,目前南充已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674个,带动贫困户5.7万户,户均增收1.2万元以上。
有政策支持和致富门路,关键在于怎么干。但在基层部分地方,情况仍不容乐观。“个别乡村干部还处在典型的‘上热下冷’状态,以为脱贫攻坚就是一阵风,不出实招、不下深水、不在状态,这种情况必须整改。”向贵瑜回忆。
打破常规工作套路,南充建立“日暗访日通报”督查机制。当地组成暗访组,每日白天暗访,晚上对当天发现的问题编发《每日快报》,第二天在全市通报。同时,对有问题的村限期整改,对整改不到位的移送纪委问责。
“去年全省脱贫攻坚考核,南充名列第一。”向贵瑜说,在扶贫模式创新的路上,我们还将继续求索。
【寄语十九大】
站在新起点推进脱贫攻坚,我们扶贫人信心百倍,也需要更多的担当和付出。我们将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天大的事,使天大的力,尽天大的责,持续探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路径,坚决打赢脱贫摘帽攻坚战,继续贡献脱贫攻坚的“南充经验”。
“悬崖村”里 她是跑腿员和宣传员
本报记者 游飞
时间
10月9日
地点
雅安市汉源县永利彝族乡古路村
人物
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雅安市汉源县永利彝族乡古路村党支部书记骆云莲
背景
建在悬崖绝壁上的古路村是雅安市唯一不通公路的村。骆云莲带领乡亲们修索道、种经济林木、发展乡村旅游,让大家的脱贫增收路越走越宽。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古路村人气“火爆”,不少游客慕名而来,这下可把村支书骆云莲忙坏了。
10月9日,记者来到地处大渡河大峡谷的古路村,这里是雅安市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村民出行,全靠2003年从石壁上凿出来的一条宽只有一米左右的骡马道,因而古路村被称为“天梯上的彝寨”。
要脱贫,得先解决交通难。为此,骆云莲当起了跑腿员。尽管每出一趟村来回至少两天时间,但为了争取项目,2014年,骆云莲几乎每隔一天就要下山出村一趟。终于,在精准扶贫项目的推动下,当年汉源县出资300多万元,把村里的骡马道修上了护栏,硬化了路面,保证了乡亲们出行安全。
光靠一条骡马道肯定不行。2015年,借助灾后重建机遇,当地政府投入2340万元,修建了一条集客货运输、旅游观光为一体的索道。2016年8月,索道建成试运行。如今,一条长1.8公里的通村公路已初现雏形,预计今年11月就可完工。届时,古路村将迎来村里第一条机动车道。
交通在改善,百姓脱贫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从2012年至2015年,骆云莲带领乡亲们发展了2000多亩核桃、200多亩花椒。“今年核桃进入收获期,每亩可实现增收1500元左右。”骆云莲说。
为了古路村的发展,骆云莲又当起宣传员。无论是在外出差,还是到北京开会,她最喜欢和媒体记者交朋友。“希望大家多宣传古路村,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让全村老百姓高兴的是,就在古路村修建索道的过程中,古路村开始“火”了,很多“驴友”慕名而来。郑望春等村民家,借势发展农家乐,一年收入好几万元。
【寄语十九大】
我相信,无论交通还是用电,古路村的基础设施会越来越完善。2018年肯定能实现整村脱贫。下一步,我们不仅要脱贫,还要致富奔康。眼下一定要抓住发展机遇,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决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第一书记 让金紫铺村闪“金光”
本报记者 邵明亮
时间
10月11日
地点
内江市资中县银山镇金紫铺村
人物
金紫铺村第一书记,2017年四川脱贫攻坚奖获得者凌威
背景
凌威是全省表彰的300名优秀第一书记之一。他在脱贫攻坚一线奋斗了近4年,金紫铺村的贫困面貌得到了很大改善,贫困户已基本脱贫。
国庆长假后的一场秋雨,把山村道路洗刷得洁净无比。10月11日上午,记者来到内江市资中县银山镇金紫铺村,只见第一书记凌威一大早就在村上转了一圈。
2014年,凌威从内江市委组织部派驻到资中县银山镇金紫铺村,到2015年8月,他正式以第一书记身份驻村。在脱贫攻坚一线奋斗了近4年,他说,这份工作既辛苦又幸福。
去年,由于金紫铺村处在脱贫攻坚关键阶段,一整年他有310天都待在村上,是个十足的“拼命三郎”。
凌威不得不拼。金紫铺村地处银山镇西北部,土地贫瘠。2010年由原金紫铺村、东凌寺村合并而成,全村4200余人,是省定贫困村。
“第一书记从机关单位选派到农村,就是要找出致富路,为贫困群众拔掉‘穷根’、摘掉‘穷帽’。”凌威驻村后第一个想法就是要为村里发展新产业。
摸排全村情况后,凌威和村干部们决定带领村民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他主动联系帮扶单位,利用扶贫专项资金,在全村发展了30多亩水产养殖基地,还成立了村集体经济管理公司和水产养殖合作社。
如今,金紫铺村的贫困面貌得到了很大改善,硬化公路四通八达,村集体经济欣欣向荣。去年原金紫铺村675名贫困人口已经顺利脱贫,原东凌寺村的所有贫困户也已基本脱贫。
今年,资中县在全县建成了第一书记联盟,分设五个片区,而凌威成为第三片区召集人。今年6月,凌威创新发起了第三片区党建电商联盟,尝试通过利用农村电商巩固脱贫成果。他说:“为了让群众把‘穷帽’永远甩在身后,我们第一书记要做的还有很多。”
【寄语十九大】
这几年,看到全省在脱贫攻坚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我为自己作为一名第一书记参与其中而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
党的好政策引领群众脱贫奔康,让我们基层干部群众更有信心和干劲。我热切期盼着党在新时期制定的各项方针政策,成为我们下一个五年奋斗方向的坚强指引。
不等不靠 他拄着拐杖带村民脱贫
本报记者 庞峰伟
时间
10月10日
地点
巴中市通江县新场镇巴州沟村
人物
巴州沟村村民、巴中市脱贫攻坚之星、2017年四川脱贫攻坚奖获得者余定泗
背景
他肢体二级残疾,妻子也患病,在党委政府帮助下,他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闯出了一条脱贫致富路。他致富不忘本,带动17户贫困群众成功脱贫。
10月10日,淅沥小雨中,记者来到巴中市通江县新场镇巴州沟村的一处养猪场。“这是合作社的宝贝,大伙儿致富就靠它们了。”59岁的余定泗一手拄着拐杖,一手指着刚出生的猪仔说。
巴州沟村位于川东北大巴山深处,在两年前,余定泗一家的日子很艰难。为了谋出路,余定泗开始养羊,但不到半年,山羊陆陆续续死了大半。凭着不服输的劲头,余定泗决定再次创业养猪。这次,他吸取了教训,先到附近的养猪场取经学习,还认真研读养猪技术书籍。
“但仅靠几头猪,只能保个温饱,想扩大规模又没资金。”养猪一年后,余定泗遇到了瓶颈。
改变出现在2014年,巴州沟村被核定为贫困村。帮扶干部了解到余定泗的困难后,帮他申请到扶贫小额贷款和产业周转资金10万元。2015年,余定泗新建起两层的圈舍,养殖了11头能繁殖的母猪。
“为节约养殖成本,配饲料、冲洗猪圈、喂食等重活儿都是他自己干。”村支书朱继君介绍,在驻村农技人员的悉心指导下,余定泗潜心研究防疫技术,学会了给猪注射疫苗。
宁愿苦干,不愿苦熬。余定泗每天拄着拐杖,拖着疲惫的身躯在圈舍里忙碌。2016年,余定泗的养猪场出栏成年猪120头,收入达24.8万元;购买孵化机孵化小鸡出售,收入约2.9万元。余定泗终于摘掉了贫困帽。
致富不忘本。今年,余定泗成立了东山畜禽养殖专合社,采用“专合社+农户”的方式,新建了一座现代化养猪场,可年出栏商品猪500多头,预计年收入达100万元。目前,17户贫困户在余定泗带动下已顺利脱贫。
【寄语十九大】
这几年党和政府推进脱贫攻坚,下了很大力气,我和乡亲们心里都很感恩。要想摘掉穷“帽子”,拄着拐杖也得加紧干。我相信,在党的坚强领导下,未来老百姓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