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 档案事业取得成就前所未有 令人振奋

01.12.2014  17:59
来源:中国档案报

<P><FONT face=宋体>  </FONT><FONT style="FONT-SIZE: 14px">本报讯 12月14日,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对“十一五”时期档案事业发展进行了回顾,总结了“十一五”期间全国档案事业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创新突破档案工作指导思想、改善档案安全条件、加强档案资源建设、提高档案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档案部门应灾能力、加强档案宣传和执法监督等方面的工作。会议认为,“十一五”时期的5年,是我国档案工作在以往很好基础上取得新的重大成就的5年,是在中国档案事业发展史上影响深远的5年。“十一五”时期,档案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作出的新的重要贡献体现出8个“前所未有”。<BR>  <STRONG>党和国家对档案工作的重视前所未有</STRONG><BR>  “十一五”期间,党和国家对档案工作高度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对刘义权同志的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希望全国档案工作者学习刘义权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并到医院亲切看望刘义权。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对普通档案工作者给予亲切关怀和充分肯定,是我国档案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和要事,使广大档案工作者受到前所未有的鼓舞鞭策。<BR>  会议提出,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办公厅主任令计划的直接帮助下,中央组织部大力支持,从2009年起,在中央党校和浦东干部学院举办档案领导干部培训班,中国人民大学定向为档案系统培养硕士研究生。会议代表表示,这是以往从来没有过的,是档案史上的第一次。<BR>  此外,“十一五”期间,启动了中西部地区县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建设,2010年中央投资6亿元,补助203个档案馆建设,这是历史上国家对档案馆建设的最大一笔专项投入。在财政部大力支持下,每年拿出9000万元,5年共4.5亿元用于补助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大大加快了国家重点档案抢救和保护的进度。汶川地震后,将41个重灾区档案馆的恢复重建全部列入《国家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央财政为北川档案抢救和保护下达专项经费1000多万元,确保了受损档案及时抢救。在国务院三峡办大力支持下,落实了三峡工程库区移民档案管理资金近亿元,专门用于移民档案的移交进馆和开发利用。<BR>  <STRONG>档案工作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的成效前所未有</STRONG><BR>  记者在会上了解到,“十一五”期间,档案部门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做好服务工作,服务范围涉及到为领导决策服务、为重大活动服务、为企业改革与发展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服务等,为促进“十一五”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BR>  在服务重大工作方面,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活动提供了毛泽东和邓小平的讲话录音;为“辉煌60年”大型展览提供了大量档案;编辑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国歌档案》等档案史料;组织各地档案部门编辑出版了《城市解放》系列丛书汶川地震后,及时将《从唐山抗震档案看当前抗震救灾应注意些什么》专题资料报送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并在网上发布,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借鉴。在筹办和举办北京奥运会、第十一届全运会、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过程中,有关档案部门及时介入,主动抓好档案工作,使这些重大活动留下完整的档案。<BR>  在服务企业改革与发展、新农村建设、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保障和改善民生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如《关于加强中央企业档案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知识产权档案管理的意见》、《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农村土地承包档案管理工作的意见》、《重大建设项目档案验收办法》、《关于加强新疆建设项目档案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民生档案工作的意见》、《社会保险业务档案管理规定(试行)》、《南水北调工程征地移民档案管理办法》等等。<BR>  在服务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方面,各级档案部门通过举办面向公众的“档案馆日”、“档案开放日”,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讲座和论坛,举办档案展览,编辑档案文化出版物,拍摄档案影视片,与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合办专栏,承担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项目等,开展了档案特色文化服务。各地档案部门充分发挥了档案工作的文化功能,服务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BR>  <STRONG>档案工作指导思想的突破前所未有</STRONG><BR>  “十一五”期间,是档案工作发展的关键时期,档案工作指导思想的突破为档案工作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记者在会上了解到,“十一五”时期,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档案工作,建立了“三个体系”,实施了“三大战略”。<BR>  首先,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档案工作。各级档案部门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开展“重新认识档案工作”大讨论,自觉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档案工作。把促进档案事业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抓住“以人为本”,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以统筹兼顾为根本方法,统筹不同区域的档案工作,统筹业务建设、条件建设和队伍建设。<BR>  其次,提出建立“三个体系”。“十一五”期间,把建立“三个体系”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突破口,提出了要转变重事轻人、重物轻人、重典型人物轻普通人物的传统观念和认识,建立覆盖人民群众的档案资源体系;转变档案工作中重为机关团体服务、轻为群众服务的传统观念和认识,建立方便人民群众的档案利用体系;适应新形势对档案安全保密的新要求,建立确保档案安全保密的档案安全体系。“三个体系”密切关联,相辅相成,构成了推动档案工作为科学发展服务和实现档案工作自身科学发展的有机整体。<BR>  第三,提出实施“三大战略”。为了加快推进“三个体系”建设,提出要实施“三大战略”:一是“以人为本”战略,即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来谋划档案工作,在资源建设方面重视所有涉及人的档案的收集与保管,在档案利用方面重视所有人特别是普通群众的利用需求,在队伍建设方面重视人的价值和发展潜能;二是“服务先行”战略,即坚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开展档案工作,自觉为各级领导服务、为社会各方面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以服务带动工作发展;三是“安全第一”战略,即始终抓住档案的安全保密不放松,把安全保密作为第一责任和基本职责,全面提升安全保障能力,确保档案安全保密万无一失。<BR>  <STRONG>档案安全条件的改善前所未有</STRONG><BR>  “十一五”期间,全国档案安全条件得到明显的改善。记者在会上了解到,“十一五”期间档案馆库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档案安全基础设备和技术防范系统建设得到加强,重要档案异地备份制度开始实施。<BR>  对于档案馆库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情况,杨冬权说,我们和建设部、国家发改委合发《档案馆建设标准》,为档案馆建设提供了新的规范性依据。各地对档案馆建设的投入力度空前,档案馆建设呈现你追我赶的良好发展势头。一批符合档案工作要求,体现档案馆社会性、文化性、教育性、开放性,具有地方特色和地标性特点,在国际上具有先进水平并让国外同行赞叹不已的现代化档案馆建成或开始建设,档案保管和利用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为档案馆全面发挥各项功能提供了基础条件保障。<BR>  此外,档案安全基础设备和技术防范系统建设也得到加强。各级档案部门装备了一批现代化、先进实用的档案基础设施,并全面加强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建设,对提高档案安全防护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BR>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会议强调,“十一五”期间,重要档案异地备份制度开始实施。各省、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档案馆已全部结对,互为对方提供档案备份库房。有的省为全省各地档案馆进行集中备份,有的省引导本省各地市档案馆间互为对方异地备份。档案安全保管有了更坚实的保障。<BR>  <STRONG>档案资源建设的力度前所未有</STRONG><BR>  档案资源建设是档案事业的物质基础。“十一五”期间,档案资源建设的力度更是迈了一大步,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档案资源建设的力度包括全面修订机关文件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民生档案、家庭档案得到重视,推进了档案资源整合,电子文件纳入档案资源体系。<BR>  在全面修订机关文件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方面,修改发布了《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并全面审批修改各中央和国家机关的文件归档范围和保管期限表。<BR>  民生档案、家庭档案得到重视。各级档案部门密切追踪党和政府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对近年来新形成的有关新农合、新农保、就业培训、居民健康、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新型社会服务组织、产品质量、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土地流转、林权改革、民营企业等多种类型的民生档案,及时指导建档,及时接收进馆,纳入档案资源体系。有的还开展家庭建档服务,为有需要、有条件建立档案的家庭提供建档指导,既使档案资源进一步丰富,又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BR>  在推进档案资源整合方面,各级档案部门通过实体整合、信息整合等不同形式,大力推进档案资源整合,取得显著成效,使档案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为实现档案资源社会共享创造了有利条件。<BR>  此外,电子文件纳入档案资源体系,各级档案馆积极实施电子文件(档案)备份中心建设,有的被列为国家政务信息资源管理试点项目,有的被纳入本地区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有的成为本地区电子政务系统的配套项目,一批电子文件接收管理系统投入使用,中国特色电子文件管理体系正在逐步形成。<BR>  <STRONG>档案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前所未有</STRONG><BR>  “十一五”时期,想方设法满足人民群众对档案信息的需求,已成为档案馆利用工作的基本取向之一。“十一五”期间,档案公共服务能力的提高,实现了档案事业的新跨越。据记者了解,主要体现在:<BR>  一是人民群众开始成为档案利用的主体。各级档案馆创造性地开展服务民生工作,很多普通群众走进档案馆,利用政府公开信息和民生档案,档案利用工作开始呈现人民群众成为利用主体的可喜变化和可贵转折。<BR>  二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档案公共服务能力。有的档案部门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优势,整合民生档案资源,实现了区域内各档案馆民生档案信息的共享。有的档案部门依托互联网、政务网、电视广播网、党员教育网等网络平台和电视广播网,把已开放档案信息、政府公开信息送进城乡千家万户,把档案服务送到百姓身边。 <BR>  三是开展查阅政府公开信息服务。各级档案馆贯彻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建立政府公开信息查阅场所,并推出全天候服务、“一站式”服务、绿色通道服务、电话查询、节假日预约查阅等人性化服务方式,深受人民群众欢迎。<BR>  四是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示范基地。在继续推进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的同时,与教育部协商在各级档案馆创建中小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示范基地,并确定了第一批试点单位。各档案馆不断改进教育基地和示范基地工作,彰显了档案工作的社会教育功能。<BR>  <STRONG>档案部门应灾能力的加强前所未有</STRONG><BR>  “十一五”期间,我国档案部门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尤其是在各种灾害面前,同舟共济,相互扶持。记者在会上了解到,档案部门在近5年中加强了应灾能力,在收集抗震救灾档案的同时,也及时为有关部门提供了档案利用。<BR>  5年来,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和社会事件频发,给档案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坏。汶川地震、玉树地震、舟曲泥石流等发生后,经过及时向灾区档案部门了解情况,向上级领导报告档案部门灾情,有关领导及时作出批示,慰问人员并指导抢救档案。<BR>  灾害发生后,及时向有关部门争取支持。汶川地震后,主动请求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和国家发改委把受损严重的档案馆恢复重建列入国家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得到大力支持;四川省档案部门主动向当地抗震救灾指挥部请求派人抢救北川档案,使5万多卷深埋在废墟中的档案被抢救出来,并积极争取财政部为这批严重受损的档案下拨了专项抢救经费。<BR>  在得到大力支持的同时,档案部门及时开展了捐助和对口支援。汶川、玉树地震后,各地档案部门踊跃为灾区档案部门捐款捐物,并组织有关省对汶川地震重灾区档案部门开展对口支援。同时,及时指导并组织力量保护重要档案和抢救受损档案。汶川、玉树地震后,胡锦涛总书记到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并用粉笔写下重要题词,档案部门及时把这些重要档案收集到档案馆保存,并组织专家采取专门保护措施。<BR>  此外,在及时收集有关档案的同时,档案部门还及时提供利用。汶川、玉树地震后,国家档案局发出通知,要求及时收集档案。灾区档案部门也积极行动,及时把灾中散失的档案和抗震救灾新形成的档案收集起来,并及时提供有关部门利用,为抗震救灾服务。<BR>  <STRONG>档案宣传和执法监督的强度前所未有</STRONG><BR>  “十一五”期间,档案宣传以《档案法》为依据,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档案宣传活动。此次全国档案局长馆长会议上,杨冬权表示,档案宣传和执法监督的强度前所未有。<BR>  一是档案工作者先进事迹开始被中央各大媒体向全社会大力宣传。2007年卞峰煜同志先进事迹推出后,中宣部部署10多家中央媒体在“时代先锋”专栏进行了广泛宣传。2009年刘义权同志先进事迹推出后,中宣部除部署10多家中央媒体广泛宣传外,还同解放军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和国家档案局在人民大会堂联合举办事迹报告会,报告团还赴外地作了巡回报告。2010年顾金钟同志的先进事迹推出后,各大中央媒体也在“时代先锋”专栏广泛宣传。<BR>  二是档案工作服务大局的成绩引起媒体的密切关注。“十一五”以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要媒体多次报道档案服务工作。如为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发布的52集网络视频,国内多家著名网站予以转发,全年点击量达2亿多人次。此外,各级档案部门召开的重要会议、举办的重大活动等,都有中央媒体给予报道,特别是《人民日报》主动以整版篇幅专门介绍档案工作,新华社几次连续编发四五篇关于档案工作的稿件,这些都为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BR>  三是档案新闻发言人亮相媒体。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并根据中央外宣办的安排,同其他中央单位新闻发言人一起出席媒体见面会并简要介绍了我国的档案工作,这是档案部门借助新闻发言人制度主动发布信息的良好开端。<BR>  四是档案进党的干部学校。2010年中央档案馆提供78件相关档案,与浦东干部学院联合创建“党性教育主题教室”,并派专家为主题教室授课。<BR>  五是开展档案督查。加大对档案违法行为的处分,国家档案局与监察部、人社部等单位共同起草并准备发布《档案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设立了督查部门,建立了督查队伍,每年对中央和地方档案部门开展重大专项督查,依法保障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BR>  此外,在档案法制建设、档案科学技术研究、档案报刊出版工作、档案对外交流与合作及档案工作其他各方面,都取得新的成绩。</FONT></P> <P><FONT style="FONT-SIZE: 14px">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0年12月17日&nbsp;&nbsp;&nbsp; 总第2093期&nbsp;&nbsp;&nbsp; 第一版<BR></FON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