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以来四川畜牧业取得的五大成就

28.01.2014  16:32

 

十一五 以来四川畜牧业取得的五大成就

 

十一五”以来,全省畜牧兽医系统紧扣建设现代畜牧经济强省和长江上游草地生态安全屏障战略目标,突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产业增值主题,坚持“效益在规模、成败在防疫、提升在产业化”的思路,统筹兼顾“三大安全”,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现代畜牧业试点市和重点县建设为抓手,以标准化示范创建为载体,畜牧兽医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发生了深刻可喜的变化。

              一、建立健全了兽医工作体系

            抢抓机遇,扎实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四川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全面推进省、市、县三级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各级成立了动物卫生监督所、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省局增设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是全国唯一在省市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加挂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总队(支队、大队)的省份。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全省178个县、4307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实现了“县级派出、独立建站、三权归县、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加挂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牌子,乡镇畜牧兽医站17934人由过去自收自支“吃杂粮”变为“吃皇粮”。在全国唯一把聘请村级防疫员(兼疫情观察员)写进省政府文件,按照政府补助、村管村聘村用原则,全省聘请了53662名村级防疫员。在农口系统率先建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上下贯通、横向协调、运转高效、保障有力的动物防疫体系,形成了农口部门最为完善的畜牧兽医执法和技术推广体系,实现了动物防疫工作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地方办事,推动动物疫病防控由被动应急向主动防范转变、由季节性防控向全年常态防控转变。

              二、完善强化了法规政策体系

        “十一五”以来,结合四川省情,制订修订了《四川省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实施办法》、《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实施办法》、《四川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管理办法》、《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实施办法》等法律法规,争取省政府出台了现代畜牧业试点、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等一系列文件,省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主持召开全省会议,推进现代畜牧业发展,构建完善了畜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支撑体系。财政对畜牧业发展的投入力度大幅增长,新增了良种补贴、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基层动物防疫工作补助、草原生态补奖、现代畜牧业专项、育种攻关、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财政专项,在全国率先启动了育肥猪保险试点等政策。“十一五”以来,中央和省投入畜牧业财政资金每年均在40亿元左右,比2005年增加了5倍以上。

三、创新完善发展模式机制

十一五”以来,我们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畜牧业发展,以市场化的理念抓畜产品流通,注重发展模式机制的创新推广。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合组织+适度规模养殖”和“生态养殖+沼气+绿色种植”模式,鼓励引导农户集中联建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小区,探索形成了以标准化为基础、适度规模为主导、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的发展模式。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引进温氏、特驱集团等工商资本到农村建设现代养殖基地,实行“五包一保证”带动农民发展规模养殖,为畜牧业发展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探索总结出“六方合作+保险”、托养、寄养、订单养殖等产业发展新机制,将产业链上的各个主体无缝整合,构建了生产发展、多方共赢的产业化框架。“六方合作+保险”机制,在我省召开的全国生猪生产现场会上得到了充分肯定,被时任总理温家宝批示印发全国学习借鉴。

四、有效应对了重大突发事件

十一五”以来,我们遭受了“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强烈地震、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洪涝泥石流等严重自然灾害,经历了猪II型链球菌病、高致病性禽流感、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情挑战,经受了个别省份红心鸭蛋、三聚氰胺、瘦肉精、速成鸡、黄浦江漂猪等重大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影响,及时处置了甘孜州道孚县“12.5”山地灌丛草地火灾,有效应对了生猪价格剧烈波动的冲击。在巨灾面前,我们坚持科学救灾、高效救灾、廉洁救灾,夺取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实现了“大灾之后无大疫,重灾之年不减产不减收”目标,灾区畜牧业在恢复重建中得到了跨越提升。在严峻动物疫情、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猪价格剧烈波动形势面前,我们超前谋划,强化措施,积极应对,有效防范了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在全国率先开展对投入品的“全覆盖”抽检,率先建立了生猪生产监测预警系统和生猪政策性保险与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联动机制,促进了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

五、推动产业发展实现新跨越

十一五”以来,我们扎实开展现代畜牧业试点和提质扩面,着力推动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型跨越,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快速转型升级,畜牧业生产总量和发展质量大幅提升,助农增收迈上新台阶,走上了基地发展规范有序,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产业经营形式创新的路子。

一是生产总量大幅增长。 2013年,全省畜牧业产值达2415亿元,比2005年增加1185亿元,翻了一番,农民人均牧业现金收入从1009元提高到1686元。生猪、水禽、兔、蜂群生产继续保持全国第一大省地位。

二是生产方式快速转变。 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现代化种畜禽场快速发展,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取代散养为主的传统生产方式,成为全省畜牧生产主导形式,全省建成一批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共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2万余个,其中部省示范小区496个。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无害化”要求,标准化养殖实现了从无到有、从点到面的突破性发展。

三是基地建设发展壮大。 四川作为国家唯一批准建设的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国家级生猪调出大县达到86个,占全国15%。生猪规模养殖面、良种面分别达63%、73%,比2005年分别提高50、17个百分点。

四是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 省级以上畜牧龙头企业从46家发展到141家,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龙头企业133家。国内大型畜牧企业普遍在川布局发展,肉类罐头加工份额占全国50%,饲料兽药生产位居全国前列;专业合作社从不足1000个发展到8663个。全省形成了主要畜禽养殖都有龙头企业带动、都有合作社组织、都有服务体系配套的现代产业格局。

五是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成效显著。 认真落实禁牧休牧、草畜平衡、基本草原保护三项基本制度,深入推进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实施和退牧还草等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开展现代草原畜牧业和标准化家庭牧场示范建设。全省草原生态明显改善,植被盖度达83%以上,牲畜超载率由45%下降到15%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