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新闻网:首个中医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启动

18.11.2015  19:17

时间:2015年11月17日

来源:四川新闻网

链接:http://city.newssc.org/system/20151117/001789158.htm

内容:

首个中医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启动

四川新闻网成都11月16日讯(记者 张进春) 11月16日,由成都中医药大学校长梁繁荣教授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十二五重大项目——穴位的敏化研究启动会在成都召开。记者了解到,针灸学目前已成为集传统优势、现代优势和国际优势于一体的中医学代表学科,是我国最具原始创新潜力的学科领域之一,此次启动的穴位的敏化研究是首个中医药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穴位的敏化研究重大项目由成都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四川大学联合承担,牵头单位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项目研究目标是在前期围绕穴位特异性和穴位敏化研究方向取得系列成果的基础上,基于转化医学理念,运用多学科方法和前沿技术,在中医针灸理论指导下,针对穴位敏化的关键科学问题,从理论朔源、明确现象、揭示规律、阐明机制、证实意义等角度,揭示穴位敏化在不同病证发生、发展、转归的时空动态规律,为临床选穴、选法、选时间提供依据;实现穴位敏化从沉寂到激活的动态可视化显像;揭示敏化穴位微理化环境ATP、5-HT、HA等物质的动态响应特征,明确敏化穴位小分子代谢物质基础;证实穴位敏化是中枢敏化外在表现的创新学说,阐释穴位敏化神经科学原理;明确穴位不同功能态在针灸临床疾病诊断、预防、治疗和预后判断中的运用价值,促进穴位敏化向针灸临床应用转化的全面推广,提高针灸临床服务能力。

启动会上,按照重大项目执行与管理等有关要求,梁繁荣教授对项目吸收评审意见后研究方案的完善情况和研究计划进行了报告。课题负责人成都中医药大学梁繁荣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李志刚教授、复旦大学唐惠儒教授、第四军医大学熊利泽教授、四川大学孙鑫研究员分别就穴位敏化现象和规律的临床研究、穴位敏化的客观显像研究、敏化穴位的微理化环境变化的系统生物学机制、穴位敏化的调控机制研究、穴位不同功能态的临床应用研究等五个课题报告了具体的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安排。

课题负责人成都中医药大学梁繁荣教授发表主题报告

会后,项目课题组骨干针对重大基金项目的特点和基金委对重大项目的要求进行了集中讨论,进一步对项目管理办公室的组建,《“穴位的敏化研究”重大项目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项目课题资源共享、学术交流、国际会议的组织和筹划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

资料显示,二十一世纪初起穴位是否存在特异性治疗效应成为继经络研究、针刺镇痛后国际针灸学术争论的又一焦点和热点。梁繁荣教授自2006年起连续牵头两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基于临床的经穴特异性基础研究、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规律及关键影响因素基础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循经取穴治疗偏头痛的中枢响应网络研究等,运用多学科研究方法,系统证实了经穴效应存在特异性,并发现其具有相对性、循经性、持续性和条件性等规律;发现经穴效应特异性与穴位状态有关,其特异性效应在病理状态时被激活;发现针刺引起胶原纤维形变,进而通过TRPV2离子通道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是针刺激发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关键始动信号;发现穴位局部组胺、腺苷等含量增高,是穴位效应产生的部分物质基础;发现针刺穴位信号的中枢整合及对疾病关键代谢产物的影响具有显著的靶向特征。研究结果发表在多部权威专业杂志上,受到全球二十个国家或地区、358所科研机构的关注,研究成果经穴效应特异性循证评价及生物学基础研究获得2012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据悉,穴位的敏化研究正是基于项目组前期相关研究成果,针对穴位敏化研究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疾病状态下,穴位从沉寂到激活的转变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和规律性;有效利用穴位敏化,能够拓展针灸临床应用范围;敏化穴位微理化环境的改变和中枢敏化神经调控是穴位敏化的重要基础和机能调控”工作假说,以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功能性消化不良为脏腑病研究载体,膝骨关节炎、颈椎病为经络病研究载体,运用多学科方法和前沿先进技术,从寻找穴位敏化中医发展脉络及其临床表现规律入手,最终实现穴位敏化源自基础、面向临床、肯定现象、明确规律、揭示本质、回归临床的研究目标,可望取得突破性进展和重大成果,不仅对于发展针灸理论、指导针灸临床、推动针灸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而且将对针灸学的国际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和示范性作用。

                                                                                                          (编辑:王其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