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科高校师生清明前夕致敬“无语老师”
中新网成都4月3日电 题:中国医科高校师生清明前夕致敬“无语老师”
作者 贺劭清
3日清晨,在悠扬的小提琴声里,成都医学院师生缓缓走过解剖教学楼前的“遗体捐献志愿者纪念碑”,满怀着对逝者的哀思与生者的尊敬,向学校的“无语老师”——遗体捐献志愿者献上洁白的菊花。
清明前夕,南京医科大学、内蒙古医科大学、大连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等中国各地的医科高校纷纷举办了遗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感谢遗体捐献志愿者及其家属的无私奉献和博爱精神。
“这群特殊的老师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自己的身躯担当了医学生迈入医学殿堂的第一位导师。”成都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党委书记江先文介绍,在医学生的第一堂解剖课上,老师都会举办庄严的仪式,向奉献身体的志愿者致敬,感谢“无语老师”。
希望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志愿者的博爱情怀和无私奉献,国内不少医科高校还为遗体捐献志愿者树立纪念碑、开辟专门场所展示捐献者的生平和照片。
“他们虽然改变不了生命的长度,却增加了生命的厚度。”基础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大二学生王君对“无语老师”充满感激。她表示,人体解剖是临床医学研究的基础,没有志愿者们解剖教学就是无本之末,因为志愿者“无声”的“身传”,让她敬畏生命。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和观念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愿意在死后将遗体捐给医学院供解剖和教学使用。以成都医学院为例,2014年该院接受的志愿捐献遗体数量增长了一倍,医学生有了更多在标本上进行解剖学习、实践操作的机会。
“成都医学院的重点班次可以达到10个同学使用一具标本,但理想状态是一个学生解剖一具。”成都医学院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教研室主任苏炳银教授告诉记者,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遗体捐献和尸检仍然为多数人所顾忌,发达国家的尸解率维持在30%至40%,而中国仅仅在3%。
作为遗体捐赠志愿者家属,82岁的姜树华来到成都医学院遗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现场,寄托对亡夫的哀思。“我为老头子骄傲,几十年前致命的疾病,现在已不足为惧,医学的进步,有他们的功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