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疗队援非故事:曾3天3夜没合眼抢救总统

21.01.2014  10:53
援非期间,医疗队员们在异乡共度春节。 受访者供图 队长刘建尧被评为“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受访者供图

   [人物档案]     

    人物:中山籍援非医生 人数:9人

  事迹:2000年6月-2002年6月,由9名中山籍医生组成的广东省第二十批援非医疗队赴非洲赤道几内亚共和国救死扶伤,圆满完成国家援非任务。

  2000年6月,平均年龄35岁的9名中山籍医生组成的广东省第二十批援非医疗队踏上前往非洲赤道几内亚共和国的医疗援助征程。在两年的时间里,他们挽救了许多生命垂危的病人,其中包括该国总统,并获得总统亲自颁发的国家独立勋章。作为全国援外医疗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代表,医疗队队长刘建尧于2013年8月16日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接见和祝贺。近日,援非医疗队队员相聚中山市东凤镇。大家围坐在一起,说起了他们十几年前的援外经历。

   当年最大46岁最小28岁

  1999年,援外医生报名的通知下发到中山市陈星海医院后,43岁的医务科主任刘建尧婉拒了医院领导的挽留,报名参加广东省第二十批援赤道几内亚医疗队,并担任队长。2000年6月下旬,刘建尧与另外的8名中山医生、一名翻译登上去往赤道几内亚的飞机,随后被分到赤道几内亚大陆部分的主要城市巴塔。刘建尧说,当时10名队员中年龄最大的已经46岁,最小的才28岁。

  巴塔是赤道几内亚最大的城市和经济首都。虽然对非洲的贫穷落后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巴塔的真实情况和身为经济首都之间的反差,还是让队员们吃惊不小。“不到那里,你怎么都想像不出那里的医疗条件有多差。”据中山博爱医院妇产科副主任林霞介绍,巴塔医院的手术室和急救室没有氧气,也未通自来水,手术用的器械只有几把钳子和手术刀,更别提手术衣。医院没有供应室,手术用的器械,他们只能带回驻地消毒。

  第一次为艾滋病人做手术

  据了解,赤道几内亚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潮湿多雨,疟疾、伤寒等传染病经常发生,而当地艾滋病的携带率又非常高。到巴塔医院的第7天,一位患有卵巢肿瘤的病人来到医院,诊断后确定需要马上进行手术。但奇怪的是,医院内的本地医生却借着各种理由陆续离开,后来林霞才知道,原来那位病人是艾滋病病毒的携带者。怎么办?不做手术,病人随时会有生命危险,做手术,又需要承担很大风险。林霞说,“晚上医院又停电,黑漆漆的,刚开始做手术特别紧张,后来慢慢经过自己调整,如深呼吸调整啊,告诉自己应该小心啊,多注意一些细节,最后顺利地完成了这台手术。

  在赤道几内亚两年来,刘建尧带领队员们用高超的医术治愈了大量的常见病、多发病,挽救了许多生命垂危的病人。

   能活着回来真的不容易

  “工作环境简陋,生活条件也很艰苦。”林霞称,巴塔旱季经常停水,晚上洗澡也要分批,有时要等到深夜一两点钟。饮用水方面也很成问题,每个星期要到七十多公里外的野外拉水。同时,下午5点当地的商铺就会关门,晚上也会经常停电,生活很不方便。

  据介绍,巴塔的市场上根本没有新鲜蔬菜卖,当地基本没有人吃菜,而从喀麦隆进口的蔬菜又烂又贵。于是,医疗队的成员们只好向当地农民借了块地,自己动手种菜。林霞说,做梦也没想到,有朝一日在异国他乡竟干起了庄稼活。

  生活艰苦还在其次,更为可怕的是当地常年蚊子横行,稍不留神就会得疟疾病。在赤道几内亚的两年间,每个队员都多次得过疟疾。中山博爱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施玉麒介绍,2002年5月她生过一场重病,当时因为“打摆子”引起发高烧,好几天都降不下来,用药后对药物产生过敏,感觉快不行了。施玉麒说,整个医疗队都急坏了,轮流着24小时照顾她“能活着回来真的不容易。

   总统亲自为他们颁发“国家独立勋章

  刘建尧回忆说,在远离祖国和亲人的两年时间里,尽管队员们在精神和肉体上,不可避免地承受着寂寞和孤独,但是队员们的相互鼓励和帮助,使得内心变得更坚强,国家的使命和责任在支撑他们,必须要圆满完成任务。2002年6月,赤道几内亚共和国总统奥比昂在总统府亲自为即将回国的第20批医疗队员颁发赤几“国家独立勋章”。为此,医疗队还接到我国卫生部和外交部两部委联合发来的贺电和表扬信。

  2013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50周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对全国援外医疗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了评选表彰。刘建尧成为接受表彰的59名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中的一名,于2013年8月16日上午,受到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的接见和祝贺。

   [当年故事]

  1

  病人获救后 长跪不起

  2001年7月的一天傍晚时分,某中资公司的16名工人发生食物中毒,其中5人病情危重,情况十分危急。队员们接到消息,立即放下饭碗投入到紧张的抢救中。刘建尧当时更是带病工作,他一边指挥抢救,一边检查处理病人。经过连续5个小时的紧张抢救,患者们的病情趋于稳定,三天后,16名病人终于化险为夷。又有一次,一名中国工人在林区发生脑性疟疾,神志不清,抽搐不止,古巴医生到场后认为没有抢救成功的可能。接到求助电话,刘建尧和另外一名医生马上驱车赶赴离市区140公里外的林区进行抢救。由于当地药品有限,当病人病情稍为稳定后,不顾长途跋涉的疲劳、10多个小时滴水未进的饥饿,他们连夜将病人带回医疗队继续抢救。因抢救及时,病人得到了康复。该病人离开医疗队时,向医疗队队员下跪,久久不起。

   2

   抢救总统 三天三夜不眠

  “我们在赤道几内亚分两种医疗,一种是在医院作为骨干,另外一种是在总统旁边负责总统保健。”刘建尧说,某日深夜,他突然接到要马上出发到赤道几内亚总统府的急促电话,到达后才知道原来总统病了。由于当时条件只有血压计、体温计、微量血糖仪、心电图机,仅能完成“三大”常规和疟原虫等简单的辅助检查。刘建尧凭着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迅速为总统做出初步诊断:病情危急。征得总统夫人同意后医疗队员组成的抢救小组立即抢救。由于总统夫人对中国医生不信任,实施抢救时的每一步骤、每一种药物的使用均要远在美国的总统保健医生肯定后才能实施治疗。队员们的自信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但总统病情不宜转诊。在没有任何设施、监护设备和护师的情况下,医疗队成员克服了恐惧紧张,大家既当医生又当护士,饿了、困了靠咖啡提神充饥。经过三天三夜积极、合理、有效的抢救后,总统病情稳定并好转,半个月后总统恢复健康。

  从此,上至总统和政府总理,下至普通百姓对中国医疗队都给予了极高评价,刘建尧也从此开始真正接手总统保健任务。两年来,刘建尧经常陪同总统出国和到各地视察,经常每日只有一瓶矿泉水和几块硬邦邦的干面包。就在临回国前一个月,刘建尧连续高热7天,刚退烧就接到陪同总统巡视基层的通知。刘建尧提起精神,拖着疲惫、虚弱的身体立刻到总统府报到,队员心疼地劝他向总统府请假,但刘建尧说“不行,给我们任务是总统对中国医生的信任”。

   [现在的他们]

  回来后每年都会相聚

  近日,广东省第二十批援非医疗队队员相聚东凤镇。“我们每年都要聚一次,经过两年的援非经历,我们早就成为了一家人”,如今已是东凤镇人民医院院长的刘建尧告诉南都记者,虽然援非经历过去了十几年,但他和队员们从来没有真正分开过。刘建尧说,因为工作的原因,他们不能经常坐在一起聊天,但每每聚会时他们都会情不自禁地聊起援非经历,相互称呼着各自的西班牙语名字,相互回忆他们在赤道几内亚的酸甜苦辣。

  统筹:南都记者 王文杰 采写:南都记者 王卫 实习生 陈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