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阳市创新医疗扶贫“四大体系”破解因病致贫返贫难题

30.10.2018  02:32

 

资阳市有贫困村325个,贫困人口22.7万,因病致贫14.65万人,占比64.54%。针对因病致贫返贫人口比例大、救治保障难、困扰程度深等现实问题。资阳市把医疗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突破口,创新机制体制,统筹施治斩断因病致贫返贫“穷根”,走出了一条医疗扶贫带动长效脱贫、挣脱困境奔小康的幸福之路。

一、构筑“五位一体”精准救治体系。立足《“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求,结合资阳实际,探索创新“五位一体”救治体系。 一是锁定贫困病员。 免费为22.7万贫困群众开展健康体检,建立《贫困人口健康档案》,实行动态管理。 二是集中诊断病情。 组织市、县(区)医院专家,对因病致贫的贫困群众进行诊疗筛查,逐一诊断病情,建立病历档案。 三是分类制定治疗措施。 针对筛查出来的病情病种,分门别类制定重大疾病、常规疾病、慢性疾病等治疗措施,每人建立一套“个性化”治疗方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难以根治的慢性疾病,通过健康干预、药物治疗和定期随访等方式,帮助贫困患者稳定病情。对一次性能够根治的疾病,组织市县资深医疗专家团队到各乡镇逐个开展集中诊疗服务。 四是定向落实医疗机构。 组织市、县(区)医疗卫生机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对全市贫困群众实施定向挂钩治疗。落实村包人、乡包村、县(区)包乡(镇)、市包县(区)的“四包”责任机制,医生签约服务率100%,组建由村医、乡(镇)临床医生、公卫医生与县级指导医生、市级指导医生组成的“3+2”服务团队,对每一位贫困患者定向精准治疗。 五是全域全程包干负责。 实行定向挂钩治疗先行、医疗保障机制跟进的办法,设立贫困群众持社会保障卡或身份证在定点医院“一站式”就诊通道,确保贫困群众随时就医、及时治疗;实施贫困群众救治救助梯次救助办法,实行“一单制”结算,确保贫困群众有病能治疗、治疗有保障,形成包干治疗、保障救助到位的救治救助体系。

二、构筑“八顺位”梯次保障体系。按照“居民医疗保险+商业保险+民政救助+基金兜底”多层次责任分担思路,构建起“医疗机构减免,基本医疗保险支付、大病医疗保险赔付、补充医疗保险赔付、基本医疗保险倾斜支付、特殊补充医疗保险赔付,民政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医药(疗)爱心基金、卫生扶贫救助基金、重大疾病慈善救助基金”救助的梯次保障救助机制。创新建立的“八顺位”梯次报销体系覆盖了重大疾病就医的所有费用,着力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看不起病”的问题。贫困人口经医院减免、医保梯次保障报销后,个人自付医药费用累计超过5500元的部分,由民政进行全额医疗救助,实现“应救必救”。充分发挥“四基金”的持续救助功能,对于突发重大疾病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的保障对象,实行兜底救助,加大“四基金”在救特困、救大病、救重病中的兜底作用。贫困人口住院费用经“七顺位”报销救助后,个人自付的医疗费用仍超过家庭经济承受能力的,经以下方式由“四基金”(疾病应急救助基金、医疗(药)爱心基金、卫生扶贫救助基金、重大疾病救助基金)进行救助:一是个人自付的医疗费用在2000元及以下的,原则上由个人负担。在2000—5500元的部分,由个人按程序申请“四基金”救助,其中2000—3000元按30%予以救助;3000-4000元按40%予以救助;4000—5500元按50%予以救助。二是确无力支付个人自付医疗费用(含2000元以内)的贫困人口,可按程序申请“四基金”进行再次救助

三、构筑“一体化”监督管理体系。建立主管部门依法全程监管,党委、政府专项督查、巡察监管,纪检监察部门常态监管的“一体化”监管体系。为防范医疗机构和个人在特惠政策中不当获利,卫计、医保部门加强常态检查,采取定点督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围绕医疗机构在救治过程中出现的“四个不合理”行为,开展督查活动,对情节较重的,约谈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对情节特别严重的,及时移交纪委监察部门查处,确保医疗救治救助资金用到实处、发挥实效。

三大体系”医疗扶贫着力遵循“合理责任分担、风险科学防控、多层次可持续”思路,构建起了防范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长效制度保障。